《情书》观后感

时间:2024-03-11 17:00:0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情书》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书》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情书》观后感

《情书》观后感1

  看的是1995年日版的。

  中山美穗好美好可爱,柏原崇好帅

  但是说实话,整部电影并不能说完全看懂了……一是可能与日本电影或者说岩井俊二的拍摄手法有关,因为添加了很多看起来与故事不很相关的情节,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立体,但是在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觉得整个故事有点“散”;二是电影背后所反映的日本文化,尤其是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又比较早,所以可能与我比较熟悉的我国目前的文化和我所知的日本文化的一些皮毛有比较大的差异,很多或许其他人会更有所感触的地方我却完全get不到点,电影中人物的行事方法和他们所做的选择虽然看起来很美,其他更了解日本当时文化和日本人思维的人都会觉得啊太棒了,或者是会觉得理所当然,但是我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在这里就只说我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好了~

  1.关于暗恋

  似乎我并不曾经历过电影中这样深刻的暗恋……倒是有模模糊糊的欣赏和喜欢,但也都仅停留于此

  因为名字相同,所以会不由自主的多看向她/他的方向,名字成为了他们俩最天然的.羁绊。在被身边同学开玩笑的时候,或许刚开始觉得生气或是完全不在意,可是听到的多了,他的心里是不是也开始在乎线那边的那个人了呢?可是即便自己心里开始在乎开始在意,在那个时候也都会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吧?尤其是怕自己心里模糊的喜欢着的女孩知道,而且啊,他心里或许也会想“我们俩的事情为什么要被别人说”的吧?在班委在班里公开调侃这件事的时候,他气急,但也只是扑上去抓住那个多嘴男生的领子,把他压在讲桌上,故作凶狠的瞪着他,却没有真的挥起拳头,想来他心底里也是心虚的吧:有什么理由打下去呢?毕竟他说的确实没错。明明并不关心英语卷子的正确答案却还是在漆黑的车棚一点点故作认真的看好久,是想借机和女孩多呆一会吗?会不会一边看卷子努力编词来证明自己在认真看题一边觉得努力摇车脚蹬的她傻的可爱呢?放着好骑的路不走,非得要从山坡上骑车冲下来吓她一跳,是为了让她多看自己一眼对自己的印象更多一分吗?明明腿受伤了还要硬撑着去比赛,当然有自己的个性的因素影响,可是也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她在看台上吧?在写下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或许一笔一划想的却都是另外一张脸吧?故意去找生僻的没人看过的书,是不想她的名字和别人的放在一起吗?是不是觉得虽然写下的是一个名字但是也代表了自己和她两个人呢?那个经典的镜头也是柏原崇的经典电影截图:在窗边看书,显露出自己看起来最认真、最帅的线条,是意外被她看到还是故意为之呢?恐怕是后者的成分居多吧?

  开始害羞,开始躲闪,开始故作冷淡地默默靠近,开始笨拙地去引起对方的关注,开始想象两个人在一起的样子,开始想象对方的每一点反应,开始想要让对方看到自己最棒的样子……或许,这时就是真的喜欢了

  遗憾于没有等到最后表白的机会就不得不与她分开,于是这段感情无疾而终,暗恋终于缺少了一个转化成“明恋”的机会

  2.男藤井树明明没有完全忘掉少年时期的这段感情为什么不在之后去寻找自己曾经那样心动的她了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段感情终究是只停留在了暗恋的层次上,没有真的转化为“明恋”,过去只是过去,更何况这段感情发生在国中时期,现在的她是否还是印象中的那个少女呢?恐怕很大的可能上是会有变化的甚至是极大的变化,那么去找她还有什么意义呢?其次,随着时间流逝,能不能找得到心中的那个她还是一回事,即便真的找到了,万一她不再是自己记忆中的那般美好,或者得知她出了意外已经不在世或者重病在身或者已经嫁人或有了爱人或者身在异乡甚至国外,反正就是处于了一种求而不得的遗憾之中,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否要好于现在因为不知而存有美好的记忆和对于她在世界上另一个可能离我很近的角落幸福生活的希望呢?另外,没有完全忘掉并不意味着就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在与博子交往的过程中,他也是真的爱上了这个女孩才会想要和她一生一世的吧

  3.博子是女藤井树的替代品吗?

  我其实并不觉得是这样。容貌上的相似,当然很可能是初见时男藤井树就会更加关注博子的主要原因,可是如果能继续走下去,一定是在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被她的性格和人品所吸引,进而觉得这个人就是自己想要与之共度终生的人才会决定向她求婚并订婚的吧。只靠一张脸,其他什么都不管,就决定我要和这个人一辈子生活在一起,怎么想也都是不可能的吧?而且从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博子和女藤井树两个人之间在性格和处事方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博子温柔同时也有些小执拗,而女藤井树虽然也很温柔,但是并没有到博子的程度而且似乎更加外向和活泼,两个人的确在容貌上非常相似,但也仅此而已

  开心、振奋于片尾博子向着雪中的深山喊出“你好吗?我很好”,这意味着她在向离开已久的爱人告别,同时准备好迎接属于自己的下一段人生。虽然仍然思念已经离世的爱人,但是却也只会停留在思念的程度上而已,逝者已矣,生者还要好好活下去

  也正是因为看懂了博子心底的这一层想法,秋叶才会在她背后对她投以鼓励、释怀又开心的笑吧

  你好吗?

  我很好。

  祝福对方,告别过去,迎接崭新未来。

《情书》观后感2

  520是早期来源于网络上流行语,是一个有关于情人的节日,而在这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国内迎来了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著作《情书》。此次重映,导演岩井俊二亲写中文“你好吗”手写信问候中国观众,引发影迷纷纷以“我很好”回应以示致敬。5月20日,《情书》与观众银幕久别重逢,不容错过。

  观看了这部经典的爱情著作后,深有体会,有的时候爱情是美好的,也有的时候爱情是一种痛苦剂。《情书》是日本作家岩井俊二的长篇小说,其小说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展开,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舒缓的笔调细致的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故事主要是围绕一封信来所展开的话题,当博子小姐从山上走回了墓园,这是她未婚夫藤井树去世两周年,于山难。这个开头,已成悲剧。然而树小姐其实一直在羞涩地爱着他,树先生也不懂得表白,他用一些看似无理和怪异的.行为来引起她的注意,而女孩儿就这么一直苦恼着,烦着他,疏离着他,直到男孩儿转学离开。

  电影全片没有一句告白,却能将暗恋的故事表现的淋淋尽致:这才是我最为敬佩的地方。正如故事中的少年藤井树一样,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曾有过一段暗恋故事,“暗恋”里的心酸与美好、小心翼翼与隐晦克制,都能在电影《情书》中找到影子。无论是少年倚在洒满阳光的窗边低头看书,放学后在校园车棚制造的“偶遇”,还是藏在借书卡背后多年的素描画像,那份未曾说出口的爱恋诗意而美好,少年的欲言又止令人心动。有观众甚至称赞这是一部“无论何时都会流下热泪的电影”,可见影片对“暗恋”的极致刻画动人至深。

  作为最经典的爱情电影之一,始终是亚洲最高分爱情电影。《情书》以唯美清新的风格,温馨而又浪漫的镜头语言、隽永淡雅的配乐、含蓄内敛的情感,更多的让这部电影成为美学标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面前却不敢跟你表白。暗恋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或许你我之间并不缺少什么,更多的是缺少心中那一份勇气,因为有你,世界变得美丽;因为有你,生活有了意义。但有的时候爱情也会留下更多的遗憾才最为致命的。

  电影情书观后感5

  电影《百年情书》取材于“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烈士殉难前亲笔书写的两封遗书“与妻书”与“禀父书”。

  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并行交织,集中展现了林觉民亲情家国的热血人生。

  林觉民与一干小伙伴,林文、林尹民、方君瑛、方声洞、冯超骧、刘元栋等,自小立志报国。自中国甲午海战战败,签署《马关条约》后,中国大地已经一片狼藉,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土遭列强欺凌瓜分,爱国志士在热血革命的感召下,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林觉民迎取了陈元凯之女陈意映为妻,婚后,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然而国难当头,林觉民没有沉溺于爱情的缠绵,于1907年借官费生出国留学之机来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间,林觉民和他的伙伴们先后加入了以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决意推翻满清,革命救国。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决定于4月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林觉民与伙伴们一同加入了敢死队,决意以死报国。林觉民最后一次回家探望,没有把自己此行的危险性告诉爱妻和父亲。但敏感的父亲已经从儿子反常的举动中有所感觉,一家人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此时,林觉民的长子已经5岁,陈意映怀的第二胎也已待临产。面对爱妻、爱子、年迈的父亲——林觉民此时肝肠寸断但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的亲人。

  在香港公寓,起义前夕,林觉民泪水与笔墨齐下,写下来世纪绝唱传世名篇“与妻书”“禀父书”,之后依然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中,林觉民等浴血奋战,攻占了总督府,但终于因敌我实力悬殊,林觉民的伙伴们一个个悲壮牺牲,林觉民负重伤被俘,最终不幸就义。

  广州起义距武昌首义成功仅几个月,此次起义的意义重大,振奋人心。林觉民等烈士的热血为神州大地浇灌出了自由之花,其功绩将光照千秋,永垂后世!

  《百年情书》将更加真实地还原当年的历史人文情怀,而且尽管出演的演员大多为新人,但是却都有着一颗澎湃的心,对待每一个镜头也都很用心地去表现,所以说《百年情书》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一部充满爱的影片:亲情、友情、爱情,每一个都是主线,每一个情都有煽人泪下的一面。

《情书》观后感3

  1995年,岩井俊二 推出了他的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影响很快就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现在,这部美丽动人的《情书》不但为众多亚洲影迷所喜爱,更是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很久以前就看过《情书》那个时候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能隐约的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它是那么的细腻,如同女人的思维,记录着心理的微小变化,随这年龄的增长,我能从很多的方面入手再回头重温那种难得的记忆。

  影片一开始就以优美的构图唯美而静谧的画面开始,一个年轻的女子躺在雪地上似有所思,短短的几秒钟的镜头像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犹如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坚强”的站起来,仰望天穹,是难以言表的沉浸,还是一种难以说清的感伤。在接下的叙述当中给出了故事的原因:渡边.博子的男朋友远去了天国,她陷入的是悲痛和失落,只有将她那份真挚的感情埋于心中。导演岩井俊二从细致入微的情节中表达出,她在—家中看到的毕业纪念册,看到了她最爱的人滕井树的名字,怀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记了下来,写在了手臂上,如此微妙的细节却有一番寻味,接着写入的是同她长得一样的人-藤井树(女),两个毫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封信件有了联系,一段真挚唯美的感情之诗就这样铺开了!开头的叙述让头一次看到这部片子的我不知所云,但是往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耐人寻味。虽然贯穿整个故事的书信都是两个女孩之间对另一个男孩回忆的点点滴滴,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回忆,让一直潜伏和深藏的情感被小心翼翼地抽丝和剥离出来。回忆是岁月的书签,回忆是成长的印迹,回忆是情感的累积,谁的青春没有回忆呢?明明知道那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件,但是还是执意把它寄了出去,如同心中久藏的一股未曾释放的情感,寄出一封无人接收的信件,让信件寄托着那份忧思安然的释放。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他的镜头语言没有多大让我惊讶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么优雅的情节没有必要用什么特殊的镜头特技,但是画面的构图却是那么的讲究,那么的富有诗意,让我没有办法不服气摄影师唯美的构图法则,让这个感情细腻的影片更加上几分光彩,记得好朋友说过 ,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像这张影片中表现出的那种干净和舒服了。世间的爱情总在呈现两种可能性,得到和失去。得到的时候教会我们珍惜,失去的时候又我们懂得回忆。光阴似水流年,嗟叹,哀婉,无力回天,唯有回忆才能教我们振作下去。

  影片一开始,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错落,白色的山间,白色的弯曲小道,白色随风起舞的窗帘,白色的试卷,这么多白色的印象,也许就是它的情感基调吧,就像少年圣洁水晶的爱情,永远的纯洁清纯。一个初入青春门槛初恋的故事,或者准确地说,应该是暗恋吧,哪一个少年不曾有过那甜蜜又苦涩的经历呢?

  少年的藤井树(男)似乎总是与女孩藤井树作对,图书馆的工作从不帮忙,古怪的他老是借阅一些被人遗忘的书籍,可以最先在借书卡上写下名字。男孩藤井树会是想等女孩藤井树一页页翻过,终于找到那张卡片再发现他对她的爱恋吗? 我想少年的恋情最开始大都是以和心爱的人搞恶作剧开始的,借以吸引她的'目光。 从而引起对方注意建立联系吧,就像他骑车冲下山坡将口袋套在她的头上那样。傻傻的男孩。还有,英文考试卷发错了,女孩在车棚里等待着男孩出现交换试卷。然而男孩直到华灯初上才姗姗来迟,偌大的车棚只剩下了两个人。在女孩费力摇动自行车踏板发出的微弱灯光下,男孩不紧不慢的对比这两份试卷,喃喃的自语:"原来break的过去式是broke啊!"他有些幸灾乐祸的毫不理会女孩的焦急和催促,因为他享受与她在一起的时光,这美妙的独处...... !

  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那种久远的回忆。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初恋的单纯唯美,可以说到了极致,千百回转的思绪在心头流转,可以不表白,但定会在蛛丝马迹中展露无遗,是这般的美好.甜蜜,就算是长大.年逾花甲之时回首这段往事,那段时光也定会激流回荡,难以平静。还有一处让我感慨,国中时代的藤井树看到在雪地中溜的时候见到了一个蜻蜓葬在雪中,黯然神伤 ,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感时花溅泪,女子的独特情感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我想只有心中有爱才能表现出爱!有那种淡淡的友情表达,故事的结尾,尾老头轻轻的唱起了藤井树死前唱的最后那首歌,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人不在了 但是歌还依然存在。 最后,博子和秋场爬到山上,博子对着白雪皑皑的山喊道你好吗?山回应着你好吗,博子又说我很好,山回应我很好……我很好,这样的结局很好……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重重的亲情在里面,藤井树去医院的时候,回忆的那一段让我记忆犹新阿 ,想起了爸爸的离去, 还有家人的惊慌失措 ,另外让我深深感动的一幕就是她和爸爸一样患上了肺炎,爷爷不顾一切的背着她奔跑于大雪之中,七十六岁的老人为了孙女的安危奋不顾身。亲情被那一瞬间挥洒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结尾,回到现实,学妹们拿着画着她肖像的借书卡给他看,那一刻,藤井树的心被感动填得满满的,那一刻,激动的她说不出一句话,满脸的羞涩也代表着幸福。一个男孩的心是如此缜密细腻, 其实有很多事情是不必要讲出来的,一个人独自等待, 一生都不会忘记。

《情书》观后感4

  难得看完一部电影想写一下观后感,不敢说感触很多,但感触很深是真的。

  看过不少电影了,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即在平淡之中牵引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它没有什么太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太过热烈的情感描绘,只是这般淡淡的,淡淡的描述就足够好了。

  “情书”,看到这个片名时我便猜测是一个人写给心爱的人的书信吧,它或许感人至深,或许怎样,所以才取了这个片名。但是看完后才发现,全片中并未出现我所想的所谓的情书,这样乍一想觉得似乎有点“文不对题”,其实那只是肤浅的自我以为,“情书”,“LOVELETTER”,其实是最适合不过了。它或许指的是博子与女藤井交流的书信,或许指男藤井偷偷画了女藤井头像的书签,管它呢,“情书”二字是那样唯美,简单,吻合。

  电影有两处深深触动了我。第一幕是年少的女藤井看着男藤井在图书室的窗前看书的情景:风把那白色的窗帘掀得好高,在那纯白色窗帘旁站着一个干净的男孩,女孩突然悄悄地看着他……那一刻我莫名的眼睛发酸,因为那种情景,那种感觉是那样熟悉。我想到了那时,还有他。那时的场景大概像电影中的场景,因为感觉总是很像,而他也像站在纯白窗帘旁的男生,干净好看,那时的我也像年少的女藤井一样只是懵懂的看着那一幕,并无太多感想。如今想来,那时的他和我,该是在最美好的时光中吧。

  第二幕是影片的结尾了。当一群青春少女兴致勃勃地为女藤井揭露一个小发现的时候,女藤井就是在那么毫无心理准备下看见了在书签背面的画着的自己的头像,然后既惊讶又欢喜地不知所措起来,最后淡然一笑……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绪,我想我能完全体味。相对于我的第一个触动点,我想这一个触点会更为大众化一些。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我是连同我心中的那份“情书”一起去看去体会的.。因为片中的场景,人物,都能牵扯出我对于自己的联系。我很庆幸我也拥有如电影里所勾勒的那种美好情感,那种人类最初最纯的情感,我想,这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又或许所有人都拥有过,只是我不知道,毕竟那样的情感岂是与他人分享得来的?就算想分享,也不知如何描述最贴切最能让人了解吧,所以我很少跟别人提及我拥有过那样一份情感,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才恍然,原来我们的青春有这么多相似点,这么多共鸣,也或许只有电影才能这么直观、贴近地传达那样一种无法名状的情感。

  看完影片,我习惯性地去看了一下影评,想知道别人的感触在哪,看了很多,却只对这段话最感同身受——“年少的爱,清澈得不沾染丝毫欲望,纯洁如雪,深若天际,如果不去深究,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如此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究竟曾是怎样的位置”。是啊,有时候,一些美好事情往往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那么,于我们,是多么的遗憾,但是于那份美好,却依然美好温暖。于是我再一次庆幸,我看到了,只是不经意的回了头,却看见他立于走廊,静静地看着我离开的身影,那时我已走出教学楼很远,虽然看不清他那时的神情,但现在却能通过这部电影的点拨深究到他那时的情愫,浓烈却深沉。那时的我也是在某个毫无心理准备的时段,突然地才知道他关于面对我时的描述,小鹿乱撞,眼神躲闪……一幕幕便闪现眼前,好像能觉察出的确是那样的,然后哭笑不得,内心却温暖异常。如果没有那次回头,没有旁人说起,我想我就真的不知道自己原来在他心中竟是占有那样一个位置,要深究,也不知从何究起吧。现在想来,却是温暖而哀伤,因为年少的爱总是遗憾,因为年少,所以无知,所以不以为意,所以不曾珍惜……但却不可否认它的美好。偶尔,我会梦回那些时光,梦中的情景总是很逼真,大抵是因为色调总是暖色的,那份感觉就因此真切。当醒来发现只是梦时,我知道我该对此淡然,却还是忍不住怅然。我想,在那些时刻,我该学着片中的博子和女藤井那样,对着遥远的他道一句“你好吗?”然后回复自己“我很好”,应该就能淡然很多了吧。

  我知道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感悟到的不应该只有这些,比如还有日本导演对细腻情感的刻画与到位的渲染铺陈,比如新颖巧妙且不急不慢吊足观看者胃口的叙事方式……但我想,看着电影,能触摸到我尘封着的那个温情角落,并把它掀弄得像一只鸟,扑腾了翅膀,飞出来,这已足以证明影片的成功。毕竟,不是所有这种题材的电影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情书》观后感5

  你好吗?我很好!

  看《情书》总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很多感觉都转瞬即逝,舍不得在大脑中停留哪怕一秒钟。或许这样的感觉也是有自己的意识的,根本不愿意与像我这种粗线条的人相处,绕脑三匝,发现无处可依,便飘然离去。所以很多感觉我已经无法描述,只能描绘一些比较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好浪漫,可以说整个故事的起点都源于博子的浪漫情怀。新婚的喜悦还没有消退,就披上了丈夫死于“意外”的悲伤。两年过去了,仍然不能放下藤井树,其爱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了。当她怀揣着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想再接近自己的爱人时候,收到了同样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理智告诉她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感情却试图说服她相信这就是真实的。而秋叶同样怀揣着真挚的爱,戳破这个假象时,博子指责他“过分”——他的确过分,不过他的过分不过是想帮助博子走出藤井树的阴影,迎接美好的明天。当然,我们可以指责秋叶先生的自私,可是真正的爱,又有几个是不自私的呢?秋叶的自私和藤井树的自私,又算得了什么呢?藤井树爱上了与自己同名的姑娘,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便一遍又一遍地书写着“藤井树”这个名字,可是他的千呼万唤并没有得到回应。当他发现与自己初恋情人神似的博子时,便“一见钟情”了,以致最后和她结婚。他宁愿找一个初恋的替代品,也要把替代品据为己有,是何其的自私啊!可是我仍然不能责备他,谁让他的爱也那么刻骨铭心呢?刻骨铭心的爱,有什么错?

  博子爱藤井树,藤井树爱藤井树,而藤井树却迷迷糊糊会错意。这种不平衡的浪漫终于没有被容于世,所以藤井树死了,我甚至觉得他可能是自杀了。因为当他发现博子对自己的真爱时,自己背负着满满的罪恶,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所以很快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给博子自由。秋叶就是在博子深陷藤井树的阴影中时,把她从阴影中拉了出来。一开始,博子似乎已经适应了这样的阴影,所以她不愿意,她反抗。但是当她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个替代品的时候,她好悲伤,好想哭,但是她已经学会了说谎,她对着雪山不停的呼喊“我很好,我很好!”我想她的心是在滴血的,不过有秋叶站在她背后,所以对她而言,可能的确是最好的结局,所以她真的很好!这种浪漫除了热血腾腾的爱,没有任何杂质。

  藤井树因为一个名字的巧合,遭遇了一场懵懵懂懂的爱,当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写下第一封回信的`时候,就进入了给自己写“情书”的旅程,只是她不能看清两个“藤井树”究竟对应怎样的面孔。就像她看到那些无聊的书的阅读记录卡时,总认为那个“藤井树”就是那个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男孩一样,她还始终认为自己笔下的“藤井树”就是那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儿。当她看到那个背面画着自己画像的读书卡时,差点儿接受学妹们的八卦了。可是那个叫藤井树的男孩,已经不能归来了——这份刻骨铭心的爱,终于传道到了早该到达的地方,却几乎无法继续传递下去了…这种浪漫,让人期待,又让人心疼。

  爷爷栽了一棵树,同样叫“藤井树”,所以“藤井树”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了,是一顶可以戴在任何人、任何事物头上的名字,而最重要的却不是名字,而是名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面孔。那阅读卡上的“藤井树”究竟指的是谁?是“藤井树”对“藤井树”的呼唤,只是这种呼唤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所以这里的爱,也陷入了失衡的状态——完全失衡的爱,是不能持久的。所以藤井树离开了,藤井树病了,藤井树差点儿死了,但是她不能死,因为如果她死了,这赤诚的爱又将归于何处呢?只有把这份爱藏在心中,才能永葆其生机。

  造物主真是一个奇怪的存在,他规定只有平衡的爱,才能持久,可是他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打破这种平衡。他就像一个调皮得小孩儿,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爱换来换去,让人刻骨铭心,以此检测人性的存在。当藤井树自己的信变成了另一个男孩儿写给自己的情书,她既成了爱的付出者也成了爱的接受者,所以爱再一次在她一个人身上得到了平衡,所以她没有重蹈父亲的覆辙,她活了下来。当博子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替代品的时候,她把自己的爱转移到了藤井树的身上,这场由她引起的爱的传递终于在别人身上达到了平衡——她终于自由了,终于重见阳光了。当博子的爱四处飘荡,无处可依的时候,刚好遇到了秋叶的爱,就这样两份赤子之心散发的爱,几乎一拍即合了,达到平衡了。他们都经受住了人性的考验,所以他们都该是好好的……

  “你好吗?我很好!很好!!”无论活着,或者死去……

  你还好吗?我很好。

《情书》观后感6

  电影看完了,人群离场,我在人之中紧握女友的手。不知道是意犹未尽还是意味深长,走出楼门,我看见夜空的颓唐,零星的细雨在我撑起伞后就不那么清晰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笑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哭了;我更不知道有多少人懂了;我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了;究竟是故事贯穿了生活中的情感,还是情感包罗着生活的故事;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此刻提笔,由于再三才定下了这个题目。用影片的名字在先是利于搜索,这是我的一个职业习惯,不知怎么我特别希望这文字会有人看见,从而获得共鸣或是谩骂。以至,让我在这个诺大世界里有一点小小的存在感。

  现如今的社会一切讲求效率,所以很多事情都在提速,能用语音的绝不用文字;能通电话的绝不用短信;这样的日子久了,人们似乎忘却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依仗的就是那能让外国人久学难懂的文字。比如说,一个:“然”,我记得一个齐国的国君问他的大夫一个问题,那大夫点头一笑,说:“然”那国君就回去琢磨了半天想着个然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结果就积劳成疾了,弥留之际就把自己考虑的答案和大夫说了,问大夫当时是不是这个意思,那大夫呵呵一笑:“然”那皇帝立马就断气了。以此可见,文字的情感是不在于本身的。更多的情感在字里行间的表述与读者的心态相匹配,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恰恰揭示这一点。厚厚的信件,越洋的时间累积,字里行间的浸透,爱情的升华就此犹如山洪般倾泻……没有谁会了解,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置身于故事才会感悟其中。

  正如《查令十字街84号》所讲述的,20年的等待、期盼与煎熬,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很多人看着,在想干嘛不打个电话,留个号码?如果有这样桥段?又怎么会有后来令人沉思的故事?莫说固执,若不是固执,哪里会有这样的笔记留给影片中的教授和小虾。

  吴秀波饰演的教授心笔:“爱是做的,为什么要谈啊!”也许只有谈过了,你才会知道。性行为与爱情是两码子事。肢体语言传递快感过后让人意味深长的是那令人痛之深爱之切的思想行为,细细想来,难道不是吗?

  如果说影片构建情感有三条主线,除了明线的'教授小虾、暗线的读者与书店老板,剩下的就是林爷爷与唐奶奶的情感了,很多人喜欢用微信微博转载那句:“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讲的就是这个。人在哪,哪就是家,人不在了……当影片里的台词触及内心,给予我它呈现的不只是电影,而是一本不择不扣的好书。尽管我很少看书。没人说书看得多就一定有知识,也没人告诉你为你花钱的男人就一定爱你,这是我在这电影里看到的,而这些不仅限于此。爱情不容挑剔,它可遇而不可求,而真正奠定的标准,问问心,它真的与外界因素无关,什么财富,什么背景,在心灵交汇后,一切显得是那么苍白。许多年前,在我儿时,听母亲讲什么叫爱上文字,那时候我似懂非懂,而此刻一笑而“然”!

  从网上我查到了这句话,因为我觉得我想阐述的不够,而这段台词,已示明了!“老太婆,你这一辈子不爱动,没事就坐在椅子上织毛衣。身体啊,没我那么好。你别怪我说话不好听,八成啊你会比我先走。那也挺好,你胆子小,又笨。我先走的话,家里那一大堆事你怎么处理。你又爱哭,留你一个人在那哭我不放心。老太婆啊,人死之前,有病,有痛,确实招人烦。不过你放心,你再烦,我也不会嫌你。我脾气不好,你要是到了那边,愿意的话,就等一等我。如果你不愿意,你就找一个脾气比我好的,我也答应。那咱俩就说好了,墓碑上边我会空出一块,到时候把我的名字刻在你旁边,你看行吗?好了,赶紧地把衣服给换了,丑死了。”

  爱情与平淡,柴米油盐的味道比起万贯家财,那更温馨更贴切,后者不可谓不重要,只不过他是调剂品。除了爱情,《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还阐述了,做人,踏实诚恳的做人,不管社会怎样变迁,总有人承认。不是自己的不可强求,没问过内心的,就不要去做;教授说:“悬崖勒马”,我觉这不为过。小虾说:“诗人不写诗就输了自己,比起赌桌前的输赢……”我去过澳门,在赌场上也试过手气,所以体会颇深。其实人生无非就是输输赢赢,只要没偏离心意,只要心一直在想,最后即使闭上双眼,你还是赢家!

  最后我想说之所以定这个题目是因为,《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看完后,当夜我再难入睡!

【《情书》观后感】相关文章:

情书观后感12-07

三行情书活动策划书07-07

《边城》观后感12-16

《风之谷》观后感12-22

陈安之观后感09-02

《张思德》观后感09-02

姜子牙观后感09-04

夺冠观后感09-07

风之谷观后感09-13

八佰观后感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