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优秀读书笔记

时间:2020-05-10 08:02:4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狂人日记》优秀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狂人日记》优秀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狂人日记》优秀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优秀读书笔记1

  “吃人”……真是不可思议……

  在一个疯子的日记中,“吃人”这个惊人的词连连出现在人们面前,鲁迅借用疯子的嘴,使人们认识到封建主义的“吃人”!震耳欲聋的呐喊唤醒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

  无需借古讽今,把封建制度的种种不足与恶俗的思想拉出来再次毙斗,我们这一撮子人没有体验过非人道的待遇,但是所谓的“吃人”“钓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每一桩都是刚出炉的纯天然,推卸的手钓人的手以及不想死的嘴吃人的嘴就安在每一个我所熟识你所熟识的身体上,他们仿佛怕我、仿佛羡慕我、也仿佛想害我。其中的因果由原每个人都有其注释,冷暖自知。

  道不明日记的意义所在,记录自己的生活让别人亵渎并受鄙夷的目光,很是不值得。每一天有24个小时,把其中醒着的十大几个小时浓缩再浓缩成三四行扭曲的字,这就是私认为一天的价值所在,如果换做是我的话,可能在写完后发现一天过的是如此庸碌无为的时候会吐血身亡,可能也会像电影情节里面哭的很绝望就像是,然后喊着“怎么只有这么少?我感觉我白活了,一天的事几分钟就讲完了。”忘了一部什么电影里女儿读者快死的妈妈的日记,感受着妈妈的'生活和感情。我想请问一下那么什么是这本日记对记叙者的意义所在,为了让他人感受自己的精神境界?夫庸以至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人口问题就是性格问题,性格的多元化直接导致的是越来越多无法揣测的心情,以至于每个人的感情交流都需要借助共同的经历产生相对的共识。在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很重要的人是不需要的记录成文字的,每个固也无饱和度的场面会闪过无数次,等到我们老了记不住了才是我们真正该庆幸的时候,我之所以现在麻木的睁着眼似乎带着一丝做作演绎的眼神,都是几个画面的产物,只进不出是不符合常理的,当我记住怎么计算原子质量数的时候有的人有的画面有的字已经为患自毁了,所以为什么我会忘这个忘那个,不是因为我是“马大哈”,爸爸妈妈在抱怨我的时候可以想想是不是我最近进脑子的知识太多了,也可以多关系关心我的食品睡眠问题。

  当我是被吃者吧,当我是未爆炸者吧,当我是浮夸者吧!

  吃人者是盲目的,爆炸者是无用的,浮夸者是实而存的。

  而我却又再一次手持放大镜看着别人的缺点,又可知有几多个人手持倍数更高的放大镜对着我。

《狂人日记》优秀读书笔记2

  首先,之前余华那个评论蛮有意思的,鲁迅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他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了,很多作家用几万字想让自己笔下的精神人物失常,写的还是正常人。在这一点上,写出来一个精神失常的人确实不容易。

  另外,我比较关心的是结局,这一点开头就说了。已经痊愈了。而且狂人的弟弟,欣然出示日记,还大笑。我觉得这里很耐人寻味,狂人自己怎么看自己的日记呢?或者说“疯”的状态下才是不疯的,那如今“大愈”又意味着什么呢?

  《狂人日记》中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狂人来自一个吃人的家族中,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甚至狂人的哥哥都认为他是有病的。再者,狂人与一二十左右的人交谈,影射当时青年人的思想状态,“从来如此,便对么”,青年人是不思考,或者是懒得去思考的,一切皆是理所应当,社会应该怎么变与其无关。

  狂人是“怒”,而不是“疯”。若是遇到同类,痊愈一说有无也不重要了。

  我觉得狂人日记这个写法挺好的,通过“狂人”这样一个“迫害狂”的形象,从一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当事人的视角这样一个“第一人称”,从家庭这样一个“封建团体”的内部来写他看到的东西,让读者更有直观的感觉。

  还有就是文中的主角表面上看是一个“疯子”,但他的三观其实是正的,是作者在全文安排得唯一一个“理性人”。既然是一个疯子,那么他就像个未经世事的璞玉一样,身上并不带有社会灌输的礼教知识,只是从一个人类的本能来思考问题。所以他会很合理的觉得“吃人”是有问题的,而那些在封建礼教耳濡目染的“普通人”的头脑却是被异化的,只要不吃到自己,那么吃人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通过这样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封建礼教的危害,让人有很深的感受。

  一个人不愿向世界妥协,世界便会处心积虑地想把他吃掉。

  “勿谈国事!”

  悲剧把人们所向往的东西毁掉给人看——当人在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都发现了吃人的影子,越是亲近,越是震撼,于是他在与外界对抗的漫长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否认自我,最后认定自己是狂人。

  他是痊愈了吗?或许在那一刻,他才真的是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