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读后感

时间:2021-01-15 00:30: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荒原狼》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荒原狼》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1

  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黑塞的《荒原狼》,一开始,共鸣灼烧着理智,几乎让我在安静的房间里叫出来。后来终于渐渐平静下来,这才是阅读应该有的状态。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尼采,这个一再地毁灭自己以重建自己、反抗世俗也反抗自身的悲剧英雄,和主人公哈里内心的矛盾有着相似之处。对于哈里而言,向外则世界一片腐朽之状,就连科学、艺术也装模作样。向内则心灵一片荒芜之景,孤独和痛苦占据着它的全部。他时时进行自毁式的自我审视,人性和狼性的时而冲撞时而融合让他感到困惑和迷茫。这两种情绪轮流奴役着他,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厌世感也不断加强。

  在书中穿插的《论荒原狼》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个概念——自杀者(并非只包括真正自尽的人,而是那些以自杀为本性的人),其中的一些描述我觉得很恰当,摘录如下:

  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即对他们来说,命中注定自杀是他们最为可能的死亡方式,至少他们是这样想象的。这种情绪总是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来,而且伴随他们整整一生……另一方面,所有自杀者都熟悉如何抵制自杀的诱惑。他们每个人在灵魂的某个角落清楚地知道,自杀虽然是一条出路,然而却是一条不太体面、不太合法的紧急出路,从根本上说,让生命来战胜自己、摆布自己,比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高尚得多,美好得多。这种认识、这种亏心感促进大部分自杀者持久地和各种诱惑作斗争。他们苦斗着,如同惯窃和他的恶习做斗争一样。

  哈里也是自杀者之一,他自从与前妻离婚之后就整日靠喝酒、读书度日,缺乏与人的交流,后来又在一个小城里认识了赫尔米娜(她是他某种程度上的同类),在她的指引下感受食物、跳舞、性爱这些感官之乐,最后在魔剧院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冒险活动中又一次切实地感受了生活的荒谬无稽。

  其中,作者还安排了歌德、莫扎特这两位象征着永恒信仰的大人物和哈里进行对话,他们褪去了伟人的光芒,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回答哈里的疑问。“幽默总是绞刑架下的幽默”,作者借莫扎特之口说道,其实也就是种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哈里醒悟了:“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于是他留下了记录心路过程的自传,离开了租处,继续把心中邪恶的苦难忍受到生命终结。整本书在淡淡的苦涩中结束了。

  顺便说句,序言里译者把荒原狼的精神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的驱使,精神道德不受重视,人道思想受到摧残云云,间接地为社会主义唱了一曲赞歌。(好官方的感觉)然而在哪里不是这样?不管社会形态怎样,高度物化的现代社会的阴影里,荒原狼们总是无处不在。

《荒原狼》读后感2

  《荒原狼》是二十世纪著名瑞士籍德裔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的名著之一,发表于1927年六月。小说问世后,先后被译成二十种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是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东方精神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小说大多以青年为描写对象,反映他们的生活、苦闷、彷徨与探索。而《荒原狼》描写的是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小说主人公哈里。哈勒尔自称荒原狼,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这匹荒原狼吧。

  哈尔勒年轻时曾想有所作为,做一番高尚而有永恒价值的事业,他富有正义感,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破灭了;他反对互相残杀的战争,反对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却招来一片诋毁与谩骂他到处看到庸俗鄙陋之辈,追名逐利之徒,各党各派为私利而倾轧。社会上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什么东西都发出一股腐朽的臭味。荒原狼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猴戏。他感到非常烦躁痛苦,他烦躁不安,无家可归,“啊,在我们的世界……要找到神灵的痕迹是多么困难啊!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士者。”

  他很悲观,但他的悲观主义的基础不是鄙视人世,而是鄙视自己,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尖刻、批判、厌恶和憎恨,全部发泄在自己身上,而对其他人,对周围世界,他始终勇敢而严肃地尝试着去热爱,因为“爱他人”就像恨自己一样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灵上。可是他十分清楚,人活着,不爱自己就不可能爱别人。而憎恨自己,最终会导致可怕的孤立和绝望。

  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荒原狼那样深切而强烈地需要独立。他越来越独立了,没有人能命令他,他自由而独立地确定自己的言行和取舍。但是在已经到手的自由中,哈里突然觉察到,他的自由就是死亡。周围的一切使他陷入寂寞,世人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连他自己也与自己无关了。他在变得越来越稀薄的没有交往、孤苦伶仃的空气中慢慢窒息而亡。但是,死亡之路无时不通,死亡之门永远敞开着这种想法,反而给他以力量,使他有兴趣,甚至是好奇地饱尝痛苦和逆境。

  赫尔米娜是一个形象棋子,也是荒原狼的理解者。她是哈里心中的女性性格,是创造力与智慧之源,在这里是他调和矛盾之旅的向导。

  “面对充满暴力与谎言的世界,我要向人的灵魂发出我作为诗人的呼吁,只能以我自己为例,描写我自己的存在与痛苦,从而希望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理解,而被其他人蔑视。”这是黑塞说的话。而荒原狼恰是他本人第二次婚姻触礁后的写照。

《荒原狼》读后感3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1927)是20世纪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曾经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多次引发讨论热潮,比如20年代面世时,40年代二战结束时,以及60年代青年反叛运动时。至今,研究黑塞依然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国际现象,各种讨论层出不穷,从各个角度不断挖掘黑塞小说的意义。

  故事中的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米纳,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作者说这部作品写人的性格冲突,不是为了让人绝望,找不到出路,而是为了寻找一种解决方式,但我以为,对于常人来说,正是对自己看得太清楚的时候,才太了解自己的每一个侧面,而不知所措。而《荒原狼》则更多是内心活动的描写。比如赫米纳在书中大讲道理,一个女人能如此的理解荒原狼?其实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哈勒尔的一个影子,一个象征,在书的棋子的成分大于女主角的成分。“小册子”和书中谈到精神、艺术和“不朽者”的地方,描绘了荒原狼痛苦世界的`对立面,那是一个正面的、欢畅的、超越个人的时间和有信仰的世界。小说中大量运用了梦幻形式,把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这本书叙述的虽然是痛苦和困境,但它绝不是关于一个绝望者,而是关于一个有信心的人的书。

  当然也有许多人说,黑塞的小说不太容易读,也非常不好理解。认同这种观点,但我也愿意从黑塞的出生生平经历的角度来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想。黑塞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是宗教史学家,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而他本人少年时也在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虽然后来逃出了神学院,但是家庭与宗教的影响始终如影随行,伴随一生。他终生不可摆脱地受着宗教的深刻影响与束缚,另一方面又极力挣扎逃开这种宿命的牵引,再加上当时社会意识思潮的冲击与婚姻生活的危机,黑塞陷入精神危机之中。在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这种陷入精神危机的情绪,以及努力探寻出路,自疗并以启发陷入同样危机的人们。在社会压力与规则的束缚下,主人公自身自称是荒原狼,是人性与狼性的混合体。这样的人物内心冲突而痛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臆想的疯子。在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中间,他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坠入悬崖----他痛恨却又无法摆脱,和小时候在神学院里学习并逃走情形一样。

  黑塞对这种人类精神悖论的探讨,对残酷现实的分析,常让人想到现实中那些为利益、为物欲的自私和道德的无底线,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人还是兽?返回内心,返回灵魂的故乡,或许《荒原狼》给出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答案,这个世界并非人类唯我独尊的世界,或者还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再向前走一步,人类痛苦的永恒存在,主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反思背后,当心中有头恶狼时,人性的觉醒是自我拯救的唯一药方。这部作品几十年魅力不消,时间也证明了这种探索与讨论的存在价值。

【《荒原狼》读后感】相关文章:

1.《摆渡人2:重返荒原》读后感

2.《战狼》读后感

3.天狼读后感

4.《狼王》读后感

5.《笨狼》读后感

6.狼和小羊读后感

7.狼王梦读后感

8.★《狼王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