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时间:2020-12-30 15:48: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宋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它为“太史公”,诸如此类的名誉形形色色,那么多的名誉,那么多的赞许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又有几人曾体会?

  俗语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成家”,宋濂家小时候就很清贫,没有钱买书读,于是宋濂就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可是他依旧坚持抄书,并且决不超过约定日期归还,因为他的诚信,所以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他,就这样他克服了没钱买书这个困难。

  接下来,他又遇到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寒冬时四肢僵劲不能动,穿行在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仅有两顿,同舍生穿金戴银而宋濂却是破衣旧袍,然而这样都未能动摇他的求学信念,反而他沉醉于自我心中“乐”,对同舍生的豪华并不羡慕。

  最终宋濂成功了。

  此刻回头想想我们,我们的生活条件好过宋濂,血刺条件更胜过宋濂,而我们的成就却不胜宋濂。为什么呢?

  原因在我们自身。

  宋濂,刻苦好学;我们,懒散厌学;宋濂,虚心请教;我们懒得请教;宋濂博览群书;我们孤陋寡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会让一个人走向成功。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他专心与否。提高一个人的本事,促成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好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更应当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珍惜此刻优秀的学习资源,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高尔基的名言伴随着我在生命的每一时刻,宋濂这位古代的伟大文学家对学习,对读书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余幼时即嗜。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读到这句,我感觉随着高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阅读种类的筛选,也让人无从下手、内容也更简洁轻便。五花八门书籍让人的精神世界感到无比空荡,但他却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真正喜爱一件事物的时候,无论物质生活多么贫困,一定会穷尽力气去得到对于自己来说珍贵无比物质,这是一份旁观者无法体会到的。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籍对于他来说是位多情的老朋友,每日都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他不因生活中简陋而同等地对待精神世界。相反,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丰富内心的空闲。对于他来说,老师的苛求、同学之间的攀比、书籍的得来不易,都是人生经历中一种别样财富。在以后的道路中,他比别人拥有更多、更广的空间来追求那一伤独属的宁静致远。

  在文章中,他不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样差好的意境来表达自己不幸中又拥有的幸福,却以“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现实状态来描绘自己的求学之苦,这又使我联想到:当今社会中,真正有几个人拥有那一份独享的宁静――读书时光。在高速度的生活下,我们忘记了幼时睡觉时妈妈在耳边轻轻地品读书籍时那份好似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有时在繁忙中突然的一愣,可能我们的脚步将会放慢,将会察觉那路边正开的灿烂的野菊花,也会体会到身旁人那不经意的微笑,这会使你的生活多一份欢快、少一点繁琐事。

  “少年辛苦终身事,没向光阴惰寸功。”是对全文的总况,在这首赠序中我也明白了: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要有丝毫懒惰,不能浪费了大好光阴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深有感触。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十分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成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去到老师家的时候,背着书箱,托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寒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他勤学好问,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学士。

  时光已推至600余年之后,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讲课,我们不需要长途跋涉,更不需要抄书,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有像宋濂那样勤奋刻左吗?

  有时候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的我,心却飞向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认真和兴趣。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们提共便利的学习条件,我们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愧不如。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没有宋濂那样勤奋与专心。

  我曾经看见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子女的文章,文章介绍: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很富裕,但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是想从小不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这也许就是澳大利亚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今天优越的条件下,希望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他们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妇孺皆知。勤学好问的杨时有道疑题不懂,便向程颐请教。不料程颐正午休,大雪纷飞的寒冬,杨时为了不打扰先生睡觉站在门口苦苦等候,当程颐出门迎接杨时时,他早已冻成雪人。

  宋濂亦是此人,“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先生毕恭毕敬,遇到训斥都不敢反驳,看先生心境好了,又去请教。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人把教师看成其父母,尊敬、爱戴,对教师言听计从,犯错误,教师用戒尺打他们,他们却不敢还手。时光飞逝,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和谐。教师不能再打骂学生。而社会真正的民主、平等了吗?没有。学生把教师的不再打骂当成他们放肆,为所欲为的筹码。不满教师的批评与教师争执,刺耳的脏话脱口而出。不把教师当父母,却把自我当上帝。

  时过境迁,尊师敬师在学生的眼里似乎早已落伍。大家赶时髦、追潮流。爱慕虚荣不仅仅只是大人们的恶习,学生们也是如此。攀比心理日益攀升,别人有的自我也得有。《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勒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他人身披绫罗绸缎,配带珠宝首饰却无半点羡慕之意,在当今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傻子,甚至是火星人。

  我也是爱慕虚荣的人群中的一员,不是富二代也幻想富二代的生活。每次看到他人穿着明艳照人的服饰,自我也想拥有,虽没向父母提起过,心里却十分不是滋味。可怕的社会风气像病毒一样不断扩散蔓延,侵蚀着我们的身体,渗透到骨髓,令人无法自拔,迷失了自我。

  醒悟吧!自以为是的学生,学会爱教师尊敬教师,无论再过多少万年,敬师依旧是潮流。

  醒悟吧!爱慕虚荣的人,爱慕虚荣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像宋濂一样有豁达的心境,以书为乐。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

  一是要勤奋。宋濂家中贫穷,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笔录,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终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

  二是要虚心。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好机会。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如此强烈的对比,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向人家借书来用手抄录,他对待老师毕恭毕敬,他毫不畏惧求学路上的辛酸,生活环境的恶劣。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艰苦卓绝,看到了坚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学习是一件长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我们的勤奋!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人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己坚韧,勤奋的性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来的道路确实是漫长艰辛的,还有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要的就是老老实实走好每一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样高贵的平直,去勇敢面对,勤奋,努力!让我们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乐曲,飘扬无憾的生命之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叫做《送东阳马生序》,是明朝文学家宋濂写的。宋濂因为刻苦读书而中举,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这篇文讲的是宋濂的学习经历。宋濂从小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没钱,就只好借书来读,用笔抄录下来。到了成年以后,宋濂就更加喜欢读书了。时常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有学问的老师请教,刻苦钻研。

  当宋濂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虽然雪深数尺,凛冽寒风,他依然坚持到学舍去读书,往往是四肢被冻得不能动弹。

  宋濂那时候的环境那么糟糕,他都还坚持读书,从不放弃,最后终于有了出息。我们今天的环境不知道比他好多少倍,都不肯认真读书,缺少的就是他那种刻苦精神。我们应该更

  加努力,刻苦的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才能为国家效力。

  当然,宋濂的学习生涯也有很多困难,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等等,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一切为了学习。

  所以,他得遍观群书。

  得遍观群书了,便开始了他求师之路,常常跑到百里之外去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虽然路途艰辛遥远,有时老师脾气也不好,但他还是学有所获。最后几句他也说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前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够快乐的事,便不觉得吃穿不如人。生活之苦,但苦中有乐!

  是啊,古代人都这么好学,积极乐观,那我们又何尝不可呢?人人都会遇上困难,难能可贵的是遇上困难的以后克服困难的那种勇气。有时我经常会遇上不会做的数学题,本想空着不做了,可是想到做出来之后的那种快乐,我还是会耐心的钻研下去。

  我不知道宋濂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教育了我,不知道那马升序有没有被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得出之一道理:人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人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若跟其老师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有20小时,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三心两意,乱来就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够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1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了解到宋濂求学的经历,为之心酸,又为之欣喜。心酸是因为他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欣喜的是他成功的走过了困难。

  在现实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怎么一样?有他一样的毅力,有他一样的心志,有他以样的追求。现在的人(包括我)最缺乏的是什么?毅志啊!做事从头到尾要一气呵成,不可虎头蛇尾,要“虎头虎尾”。俗话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呀,不光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还要有好过程,好结尾。得到这样的结果,必须付出的是坚持。

  你想想,宋濂小时候家境是多么的不好,人家还能“假借于藏书之家”之书“手自笔录”。现在的条件到好,伸手便来的书,哪个“好孩子”乖乖的学习了?改改习惯吧,把自己往正道上赶吧!

  宋濂家境贫寒,这又一次提到。他在富家子弟的面前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只因为自己是“足乐者”。现在的学生们都比吃比穿,吃要吃出花,穿要穿名牌,还要时不时得装装纯,耍耍帅,想想,有甚用?成绩好了,学习棒了?恰好相反吧!摆正心态,像宋濂有一个好的信仰,你有一百万是你,你没有一百万也是你,不能改变一丁点。一丁点,不是吗?有一个好的追求,不要把自己陷身于苦恼中,无用。只要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你将来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这便是先苦后甜的道理。

  虽然话有些多,但这都是我的心里话。

  还有就是谦虚了。人家请教老师多么谦虚啊!有了学问人家也没有刻意卖弄呀!不像现在的孩子,弄不弄就来点儿“天才”“实在easy”的话,太虚伪,这便是翘尾巴!做人一大忌。不小心一滑便到了,如果马上爬起还行,怕就怕你还沉浸在幻想中,时间一长,爬起也无用,跟不上了,永远倒了。

  这学期的打算很多,自从学完这课之后打算就更坚定了。那就是“勿虎头蛇尾,勿翘尾巴,勿不好学。”这些话也一样送给你。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2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3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够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4

  我佩服古代的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他们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第一感想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我们的条件,你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好像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挫折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尽管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是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终于知道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相关文章:

1.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2.《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3.【热】《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4.送东阳马生序的读后感

5.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6.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7.《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篇

8.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