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0-12-30 10:30: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傅雷家书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坚强”是贯穿这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a不怕挫折,b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可以学到的。还有,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不一样的父亲,相同的父爱。尽管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阅者都与我们有几重世纪之遥,尽管不同时代社会制度下,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实有迥异,尽管如今的出版业为其缀加了更多的商业炒作,但是今天的读者应该做到的是摒弃这些外在的隔阂和枷锁,静读字里行间的文字深情,一定会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對我的情操﹑文化修養﹑思想﹑道德都有啟迪作用。

  這也是一部特殊的書。他是傅雷思想的擇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必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爸爸的對兒子苦心孤詣。更百分之百體現了傅雷的思想。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裡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在傅聰剛剛離開祖國不久的家書中,多處提到祖國內的事情,主要是要傅聰不要忘記祖國,培養他的愛國情懷。而傅聰當然沒有讓他失望。現在想想我自己,雖然身在偉大的祖國,但我的愛國情懷還沒及他们多少。迄今為止我都很少關心國家政治生活。而讀了《傅雷家書》後,給了我情操上的啟迪。身在祖國就應該關心祖國。

  在傅聰的藝術方面傅雷也給了他終身受益的指點。而且他们倆就像知己一樣相待,在書信中多是他们在藝術上的感想,還有談天說地,從古至今,天文地理,都能談得舒暢。雖然我一點都不懂藝術,但還是給了我的一點文化修養。他们倆的關係比起我和爸爸的關係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我和爸爸之間哪裡有知己之稱,沒有仇人之稱我就哦彌陀佛了。但是從書中我明白,多與親人聊天談心必然會增進我们之間的感情。親人是永遠愛我的人,所以要好好相處。

  除了鋼琴藝術方面傅雷還有給予傅聰人生藝術的知識,教他厲行勤儉節約,教他科學利用時間,教他如何禮貌待人,教他事後自我批評。從中我也感悟良多,讀完書后我按照書中傅雷說的"厲行勤儉節約,反對分散使用精力,堅決貫徹重點學習的方針。"來約束自己,還有我也為此做了個時間表,但還是靠意志力。書信中傅雷多次提到自我批評,這也提醒了我"吾日三省吾身"。在待人方面我也學到了說話要婉轉,千萬記住要尊重他人。還有要學會報答對我们好的人。傅雷給了我思想,道德上的啟迪。

  傅雷在自己身體日益衰弱時還堅持工作,提筆與兒子通信,也正好反映他譯的著目的,利用主人翁身受痛苦而不氣餒去喚醒正在遭受着劫難與磨練的人们的心智,其實也是鼓舞他们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進行殊死的戰鬥。這也是傅雷的活動宗旨,更是他一生為之奮鬥,追求人生理想境界遵循的原則。所以傅雷不僅僅是翻譯別人的著作,我認為他是為自己而寫作,但這些作品都是能鼓舞人们的。在《傅雷家書》中傅雷不紧言教而且身教,以身作则让子女好好学习。傅雷的遺書中我们也看到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值得大家学习

  《傅雷家書》中大大小小的一百八十五封信都產生如此大的魅力,是它超越了一般性親眷之間傳遞消息和問候的局限,它給予全社會的是"一部從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记得初中课本的课外阅读里有这本书的节选,因为当时看那一小段的节选很有感触,所以印象比较深刻。虽然说从初中就知道这本书了,但是却一直没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今年暑假算是把这本书看完了。186封书信,不是单纯地表达父母对身在远方的孩子的思念与关怀。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止重视子女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同样也重视对子女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

  这本书除了傅雷不断地传授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傅聪尽量减少生活上还有学习上的阻碍之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点就是,傅雷夫妇完全把傅聪当做知心朋友,跟他交流艺术,向他倾诉生活里的小烦恼和工作上的烦闷。我想别说在那个年代,现在也很少有父母会像傅雷夫妇一样吧。

  像一九五四年五月五日的那封信,可能是所有信中最短的一封吧。信中傅雷就像对待朋友一样跟傅聪交流,不是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的烦心事也会跟孩子说。而在印象中,一般父母的想法是:孩子永远是孩子,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懂也帮不上忙;又或者是,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作为父母,烦恼怎么说都要自己抗。这一点我真的是深有体会。常常看着父母皱眉在想什么事情,每次问了都是相同的答案:你好好学习就够了,作业完成了没有?然后就这样被岔开了话题。我想也许是这种想法,使得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变得不够深刻,单纯停留在父母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孩子不曾了解父母。不曾了解父母才会不够亲密。不够亲密,像“我爱你”这种可以轻易对其他人说出口的话对父母却说不出来。所以我个人很喜欢傅雷跟孩子的这种像朋友一样的亲子关系。当然,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可以更主动一些去了解父母,至于怎么主动,日后慢慢实践。

  另外,傅雷在信中常常跟傅聪聊艺术,像诗歌,绘画,音乐,喜剧各种各样的关于艺术的东西。其中说得最多的应该是音乐吧,对于没有学音乐的人来说看这本书可能有时候会觉得看不懂,因为书中说到了很多钢琴曲的欣赏和评价。当然对于我这种钢琴菜鸟来说,有些也是看不懂……这些在日后值得好好去研究研究。当然,除了艺术上的东西,书中很多关于生活上思想道德上的东西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会,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原谅我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我只能说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的书,如果好好去读几遍,相信是受益匪浅的,毕竟这是老前辈一辈子的生活经验。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大错。

  以上便是读了《傅雷家书》后有感而发的东西。书中有共鸣的东西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不多说,留在脑袋里好好体会。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妈妈在我读四年级时就为我买了这本书,便没有去好好品味。这当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让人怎样兼顾事务与学业。有了它,我便确定了路该如何取走,事该如何处理,人要怎样去做。

  《傅雷家书》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儿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书中我也读懂了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过。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条不紊,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宽自己的事业要求。不因为自己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影响了自己分内的学习任务。做好自己,老师的作业认真完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父母多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理解你,懂你。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书读后感5

  读傅雷先生给孩子的信,眼前总是浮现起那沉默坚实的背影,那信中的叮咛,是那样的亲切,或许天下父母都是如此吧。

  我想傅先生对于孩子而言,是慈父,不住地牵挂;是严师,不倦地教诲;是益友,不时地交流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密切地关注者,却又懂得要放手。在这一收一放之间,那一封封家信,变成了孩子和父亲联系的那根线。

  想当初,意气风发的孩子离开父母,只身前往异地求学。最初那几天傅雷先生精神波动很大,不时回想起孩子幼时的情景,又快乐有惆怅,在信中更是写出了“我从来没有爱你像现在这样爱的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如此深情的话语。其对孩子浓浓的爱可见一斑。

  而在孩子学习上,他却是一点也不含糊。要求孩子将计划详细地写出来,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的问题,与老师直接沟通。在孩子面临抉择不知如何是好时,他也为孩子理智地分析,提供参考。在傅聪海外求学的时光里,傅雷用一封封信,教育培养着孩子。

  傅雷先生曾说“我想时时刻刻,随时给你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他确实做到了,在他的注视下,孩子认清了自己的信念,顺利地扬起了人生的帆,向着未来启航。

  父子之间分离的漫漫十多年,就靠这高精尖张张浸满爱的纸页,像一根线一样,连缀起来,不论孩子身在何处,拉一拉线,便知对方怎末样,仿佛从未分离。

  在家信中,傅雷先生的一段话令我沉思,“我们做父母的,为了儿女,不怕艰苦,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让我们永远连接在一起。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

  每当我读着这段话时,总感觉有个东西在叩击着心底的门。最近几年,我朝着自以为好的方向赶路,对于父母的话也只是听听,从不把自己内心的快乐或悲哀告诉任何人,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独自捉摸着。快乐自己体会,悲伤也一人承担,以自我为圆心画一个界限,与他人在心灵上隔绝。但这样真的很累,高兴之后便觉得索然无味,忧郁的时候便不知是痛心还是茫然。

  一段话点醒了一直彷徨无措的心,重新连接起那根线,才感觉到我不是独自一人,父母一直在背后支持着我,紧紧跟随,一步不落,关注着我在成长路上跌跌撞撞的身影,不曾远离。我曾苦苦追寻的良师、知己,到头来教给我最多最细致最全面最细致的人,真正了解我,关心我,一心只为我着想的人,就是曾被我拒于千里之外的父母。

  那根线,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父母,用同样的血和深切的情组成,无论在何处,都能感受到一种令人升起斗志的力量。

  可千万别断了那根线,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别忘了告知父母,牵起手,无畏地走向未知的未来……

傅雷家书读后感6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与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与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与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与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与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非常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7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

  “两地书,父子情”,我再次感受到这六个字的厚重。傅聪,只身国外留学,在没有方便通讯的年代里,国内的父母坚持用书信的方式,和儿子保持联系。书中录入了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的一百多封信,每一封都是真情流露。

  读这本书,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傅雷先生给儿子聊到的关于艺术的话题了。其中,有很多话是让我无比赞同,比如“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

  当然,聊艺术话题,也正是因为傅聪从事钢琴演奏的事业,而傅雷先生在信中更多的是关于教导孩子的忠言:“没有认清一个人的时候,切忌随口吐露心腹。一则太不考虑和你说话的对象,二则太不考虑事情所牵扯的另外一个人”。

  书中当然也少不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唠叨,比如说提醒他要有计划的花钱呀、要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啊,还有教他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回忆所学”……总而言之,信里包含的是一个身为父亲,对漂泊在外国,远离故乡的骨肉的殷切嘱咐、关心以及不可能缺少的爱。

  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很久没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兴又激动,又或是“五十多天没给你写信了,千言万语,无从下笔;老不写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消息,也渴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亦或是自己要带给孩子的告诫。这些话语,就是爱的最好体现!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传承与坚持。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自己的责任与生活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他必定会用某种方式,将这些全部传达给孩子。时间、空间,成为了父子的阻隔,但一眼阻挡不住。更是以一封封信,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证明,这些阻隔都不会成为父亲对他传达爱与责任的拦路虎。我相信,傅聪一定也会传承下来,无论以哪种方式。

  还有一种力量,贯穿着整本书,那就是坚持。无论事态如何,无论身体如何,都不是不写信的理由。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推迟。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傅老先生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如此表达父爱的,所以,真的有些羡慕傅聪。但是我想,傅雷先生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爱——传爱不言爱。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而人生就像是在书中寻路、探索,有这样一位父亲,指引、护航,该是莫大的幸运!再读《傅雷家书》,收获颇丰!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我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完了他,并做了两次读书笔记。虽然不是自愿去完成的,但是读完了仍使我受益匪浅。

  不过这受益匪浅,是不同于别人的。曾看过一个人这么写:“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并且能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是什么样的,便于沟通。”我不认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大概是对做人处事沟通中问题的一些想法吧。

  因为这本书是傅雷给他儿子的家信,也就是说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所以我先选了这个题目作为开头。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不能够控制的。我本身与父母的沟通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认为做一个好孩子那样就能跟父母有很好的沟通。那么问题就来了,好孩子是什么?

  好孩子是个定义。一个人人都熟知的定义类似于文明礼貌,有教养,学习自觉认真,成绩优良,这样的。从父母的角度考量好孩子就是顺我所愿,听话乖巧,学习扎实认真,多才多艺,能得到羡慕最好能带点名利什么的。从孩子的角度讲好孩子就是成绩优异,性格好,人缘好的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好孩子都应该乖。对,没错,父母就是喜欢乖孩子沟通,因为那样子的孩子不会让他们操心,能够很体贴,能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子。就跟个傀儡一样,我认为那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认为做孩子不应该是一个好孩子,可以有叛逆,因为这很正常。乖是不对的。但是并不是说乖是不用的。沟通是两面化的沟通是从两面出发的,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是从两方出发解决,而不是一方面的退让,那个退让的一方不应该是孩子,也不应该是父母。

  沟通就是这样,应该是公平公正的,而不是什么我要揣摩你的心去了解你的想法,这样说出来的话,就不会让你难受又能和平的解决事情。教育对于教育这个问题,专家研究了很久,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什么扮弱,补强,诱导,冷淡,受挫,放手,纵容,赏罚,制冷,包容,鼓励,哎,太多了,我个人认为,好未来和好现在是不可兼得的,就对这些东西是比较反感的,我认为教育不是一种束缚,不是一种准则。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人去陪伴的,而不是需要冷冰冰的教育和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让他明白他的学习是有多么重要,或者说他做人要怎么做。读后感·但是如果要在社会上立足,双向解决是不可能的,有家人陪伴你长大也是不可能的。要做的只有微笑,因为这是做人之道;包容,包容一切,,去给别人赔笑;坚强就是难受,也要平静,笑着说泪不过只是生理现象罢了。

  感谢这本书和我的生活,告诉了我这些有点残酷的生活之道。

  也对这种本书说抱歉,明明是一本健康阳光向上,包含着真善美的书,呃,却被我解读出了一种很怨气很冰冷的事实。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某些所做所为,身为孩子的我们不懂,觉得很困惑。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在背后对我们的爱。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好爸爸的例子。他博学,睿智。是孩子们的好老师,好父亲。

  有一次处“倘若你情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这句话完全是商量的语气。但在那个年代下,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很严重。可见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思想都比较先进。这样的'父亲,是当时每个孩子都渴望的。

  在那时,父亲就像是一座高耸的山,只可远望,不可攀爬。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父亲敬而远之,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父亲,会被打。

  其实,挺羡慕傅聪,傅敏有这样的父母。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能理解他们,而且表达这么明确。家人之间本不需要猜忌。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亲人。

  在我们的眼中,父母可能不像这样。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就如傅雷夫妇对他们孩子们的爱。可能没这么坦诚,可能没这么直白,可能没这么显而易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他们对我们的爱。

  有时,我们可能会怨他们这么啰嗦,可能会怨他们这么落后,可能会怨他们这么不理解我们等。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我们理解过他们吗?比他们先进到哪里去?啰嗦难道不好吗?

  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不好的一面,但有去感受他们的另一面吗?

  我们读过书,看过故事。难道你没有看过其中某些主旨是“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吗?所以,当你怨他们的时候,有去想过为什么这样吗?

  有些人会觉得,这很正常啊!谁没看过自己父母不爽的。我可以告诉你,是有,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但,我也要告诉你,不爽归不爽,但千万不要埋怨他们,不要恨他们,哪怕他们怎么对待你,哪怕他们是错的。可以讨厌,可以不理解,但不要恨。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就算不是亲生的,他们也养了你,让你受教育了。这是要感恩的。

  父母爱你。但有时候过分的爱,会变质。一种变成溺爱,宠你宠出新高度;另一种则是要求,不断的要求,使你成为完美。

  溺爱,我们都知道。溺爱会使人自视极高。

  要求,有两种可能。

  一是使你成为完美的人,活得潇洒,但内心却容易妒忌。二是放弃自己,严重会衍生出其他的人格,而这些人格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要求的过程中,你完成不了,而自己又没自信,但又不能让他们失望,于是慢慢的自己变了。有一天,受不了的话,你原来的那个人格就会死亡。取之而代的是你分裂出来的人格。

  所以,爱,也是门技术活,需要技巧,需要情商,需要观察与理解。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还记得,初三时,因为在一次月考的阅读节选了这本书中的一段,读罢觉得意义深远,加之老师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介绍及推荐,于是便迷恋上这本书,这本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书。

  再次翻出这本书,是因班级的作业,多了些许的强迫,不过也好,借此机会,重启《傅雷家书》,重新感悟,攀登这座雄峰,所谓“温故而知新”也便如此罢。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书,摘编了傅家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印象中,第一次读这本书,大体上都难以读懂,甚至觉得有些反常规,所以,记忆最深刻的,应是最浅显易懂的,所以,初三时,读完这本书,这句话最通俗不过了,也就印象最深刻了。“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

  这是傅雷老先生对儿子的最细微的从细小的生活细节开始。很多小细节,我也经常会疏忽。从说话,待人到礼仪,风俗都能恰到好处,也是成熟的表现。

  现在,读这本书要写读后感,着实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妄加评论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自己之精髓。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像读其它书一样,在旁边记录下所思所悟,相反,只是记录一些读完之后有感触的句子。至于写这篇读后感,我只列举一两句罢了。

  “比赛问题固然是重负,但无论如何要做一番思想准备。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的成绩……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会精神上放松得多。唯如此才能避免过度的劳顿与疲乏的感觉,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操心!”似乎,这一句有点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进入大学来,忙忙碌碌,每天忧心忡忡,压力山大,到头来,竟不知究竟在干什么,只知道,每天的赛跑不可属于他人,又怎能将得失至于度外,于是乎,操心过头,久了,也就累了。而下面这句话则给我这片渴望甘霖的干渴的大地降了及时雨。“下功夫叫自己心理上松动,保管叫你有好成绩。紧张对什么事都有弊无利。……存着”我尽我心“的观念,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驰,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好吧,说实话,看完这句话并不能立马就解决你心中的一切问题,这当然需要慢慢品味,慢慢研读,或许,其中的奥妙才能解开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聪,手一开动,大家都受成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首。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眼泪。”这是傅雷先生于一九五四年1月28日给儿子傅聪的信。儿行千里母担忧,尽管儿子才刚刚离开家,但傅雷夫妇已经忍不住开始思念儿子,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牵挂。父母的爱,总是那么默默无闻,父母的关心,总是那么小心翼翼。“亲爱的孩子,等了多久,终于等着了你的信。你忙,我们自然想象得到,也自然原谅你写信写的迟。只担心一件事,怕你吃东西不正常不努力,营养不够”,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真挚的关心。没有繁杂沉长的句子,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只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温暖的爱。

  我们总说,父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细腻的,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他们的牵挂总是无处不在,他们的爱,总是爱到骨子里,他们的关心,总是隐藏在看不到的地方。人生的苦难,主题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过客而已。爱情的苦汁早尝,壮年中年时代可以比较冷静。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担心与思念。傅雷先生以自身言传身教,他的心随着儿子的近况起起浮浮。儿子开心,他便开心,儿子难过,他便担忧,他,此时此刻,只是一位父亲,一位合格的父亲,一位为洋彼岸的儿子牵挂的父亲。微黄的灯光下,书桌旁,一位双发微白的父亲正伏首给在太平洋彼岸的儿子写信,他写道: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里斯朵的象征。

  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里斯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一钟声,响遍世界,向遍每个人的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位父母心里所希冀的。傅雷夫妇也不外乎,他们对新中国对儿子充满着希望。当儿子有所成就时,他们为此而感到骄傲。此时的傅雷,只是一位为儿子而骄傲的父亲。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地继续前进!孩子,勇敢些!别怕!别铸讁!没有过激的语言,只是用鼓励的方式告诉儿子别怕,别铸讁。此时的傅雷先生心中应该是担忧的吧,只是,他未曾将自己的担忧传达给儿子,只是鼓励。也许,这就是父亲,他只会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保护我们。

  精神上的折磨也无法阻拦傅雷先生夫妇对儿子的牵挂。尽管自己已处水深火热之中,但对儿子的思念却是不受控制的。这种爱,爱到了骨髓深处。不知此时太平洋彼岸的傅聪是否能感受到。这份爱,令我悄然泪下。看《傅雷家书》时,我落了很多次眼泪,应了那一句“情到深处泪自流”。看着傅雷先生给儿子写的一封封信,我置身其中,久久无法自拔。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撑着我看完了整本书。

  我只知道,在我的心中,傅雷不再是那位著名的翻译家,他只是一位父亲,为儿子担忧,为儿子牵挂的父亲,一位普通的父亲。

【【推荐】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1.《傅雷家书》读后感

2.傅雷家书读后感

3.《傅雷家书》教案

4.【推荐】傅雷家书读后感11篇

5.【精】《傅雷家书》读后感

6.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7.《傅雷家书》教学设计

8.读《傅雷家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