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时间:2024-11-04 15:17: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近期受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政治迫害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平朱宸濠之乱等,半生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习和“事上练”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当整个社会趋同“知行合一”并“事上练”时,我们的全民素质、社会风气是否会变得更好呢?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

  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

  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3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4

  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从王阳明的一生开始讲述后再着重讲道理。王阳明从小便爱好钻研,他只要认定一件事情便会忘我地去学习,这种精神为他日后的大业奠定了基础。少有人在年轻时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王阳明也不例外,在心学这条道路上王阳明也是历经了艰险,他从小便立志为圣贤,读书并不为考取功名,在日后的艰难险阻中他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王阳明利用知行合一做到了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其中的每一件单拎出来都辉煌无比。他的致良知,事上练让我感触极深,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心中都有是非善恶的良知。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坚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他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人人心中都有良知,比如当某件事情不合理并且侵犯了你的利益时,王阳明告诉我们要大胆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利益,而现实中许多人会害怕而选择忍让。守住自己的底线,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功利,贪婪,欲望,太多的东西去污染我们的良知了,所以我们需要时时打扫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保持清澈,不忘初心,正如王阳明说的'明明德(光明自己的良知)与止于至善(按良知去做事),我们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才能就是他的心学表现出的力量,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年轻时不仅仅阅读关于军事的书籍他还进行实践。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我们不单要学习纸上知识还要去社会上实践,有时候并不是没有机会和运气不好,空有满腹才华无从施展,却不知事事皆可练。而遇到挫折与愤怒时,我们也可参考王阳明的事不关己态度,将自己作为旁观者去应对,切不可一振不厥,被困难所打倒。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相关文章:

知行合一的心得体会05-29

读后感05-01

《呐喊》读后感12-20

《原则》读后感05-29

老子读后感12-15

史记读后感12-22

散步读后感04-14

穷人读后感04-16

活法读后感04-18

文章读后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