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时间:2024-07-07 11:55: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

  上了初中以来,我们就在课本上学过了这篇课文。此刻寒假里,唐教师让我们读的《朝花夕拾》中又出现了这篇文章。再读一番,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情感,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假设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期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期望整日被父母、教师管束着,这也是我们所有孩子的企盼。

  此刻,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学习,也少了许多自由。平日里,我们早上5:50就得起床,一向到晚上9点左右才能休息。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本来想趁寒假暑假休息休息,没想到假期里爸爸妈妈安排得更“紧凑”。我多么盼望大人们能带我到海边、郊外玩耍。每当海水涨潮时,我就光着脚丫,卷起裤脚,在沙滩上挖螺、捡贝壳、捉小鱼、放风筝……春天,去郊外踏青,去享受春日的阳光;秋天,迎着习习的凉风,在田野上四处奔跑……那种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定然和在“百草园”里玩耍的鲁迅先生有着同样的欢乐。

  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心中不由得想要以后建立一个像“百草园”一样的园子,还孩子一个像鲁迅一样绿色自由的童年。

  星期四,我看了《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

  王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特别可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峻的教导,却仍耐不过同学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觉他的同学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嬉戏,而鲁迅先生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看出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深厚感情。

  神异的百草园给了他纯真的欢乐,而规束的三味书屋给了他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成长。

  我们也想和老师共同拥有一个“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有欢乐的学习和生活,成长中的我们将来才能成为一个良好心智的大人。

  我好艳羡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

  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品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尝着鲁迅先生的童真,享受着鲁迅先生带给我们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

  在《朝花夕拾》中,令我回味无穷的就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百草园,这个百草园在大人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个杂草园,但在鲁迅先生心里确是他的乐园。他听长妈妈说过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由于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还听长妈妈给他讲过的故事,这使鲁迅先生体会到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忧,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多么的布满乐趣。

  我们都知道这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摘抄的,并且鲁迅先生写的时候已经年事过百了,可鲁迅先生写的还是那么布满童趣、天真似乎就在眼前一样。或许我也憧憬这种生活吧!在不经意间也把我给感染了。

  我的童年也是布满乐趣的,和伴侣一起郊游、一起去看孤儿院的小伴侣、一起去捉蝴蝶……这都是我们的回忆,我们虽然留不住童年但却可以把他留在回忆中。

  鲁迅的文章与朱自清、范爱农的都不一样,他们三人各具各的特色。鲁迅先生的文章正如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别具一格。

  朝花夕拾的意思可不止有早晨的花朵夕阳西下时采集这样的意思,还有人的一生很短暂且生命很珍贵,要求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比如年轻时时所做的点点滴滴到年老的时候回忆总结不缺圆满这样的。

  我们的童年梦已经碎了,所以只有靠回忆来把童年藕断丝连起来。由于梦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幻想成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5

  鲁迅的作品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小时候在白草花园的快乐和他在三个映着月亮的水池里学***聊生活。

  在文章中,作者充分描绘了白草花园充满无限乐趣,那里有“绿色蔬菜床,光滑的石井栅栏,高大的相思树和紫色桑树;蝉在树叶中歌唱,胖黄蜂落在花椰菜上,敏捷的皇帝(百灵鸟)突然从草丛中直冲云霄。毫无疑问,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充满活力和幸福。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草园。

  鲁迅到了上学的年龄,家人就把他送到了三个映月池。三池映月是鲁迅老师的书房。当鲁迅走进三个映着月亮的水池时,他开始了无聊的学***,“每天只看书,中午看书,晚上上课”。

  这是鲁迅生活的内容。鲁迅和他的同学经常到房子后面的花园里去玩,但当人们去得太多的时候,他们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学习,更不用说在草地花园里自由快乐了。

  鲁迅的童年生活快乐而无忧无虑。不是每个人都是。我们也经历了无知的时代,将来我们会怀念孩子气的自己。

  他小时候走过的大街小巷。那个留着长胡子的老人在小巷里卖糖葫芦。古老的树根缠绕在院子的大门上。几年后,他在树根上刻下的歪歪笔迹依然清晰可见。似乎多年没有打乱他的篇章,多年的风雨也吹不掉他的印记。他仍然如此清晰地站在那里,当光线暗淡时,他仍然站在那里,光线散射,毫发无损。

  童年的.故事也被描绘在中庭的墙上,然后逐渐成为图腾,像一座跨越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成为我心中的一个梦想。

  成年的鲁迅是一个军人,一个公正而浪漫的军人。士兵并不总是带头。士兵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和美好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不时让读者想起童年。这真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我们还有自己的草地花园和三个映月池。那些藏在记忆中的永远不会消失。我想念我的草园,我的三个池塘映着月亮。我怀念那白草花园流进三个池塘映月的时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本文记叙了鲁迅幼时在百草园内自由快乐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大家听说过“三味书屋”的由来吗?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睛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学习。后来寿怀鉴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寿峰岚告诉儿子:“三味”的含义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他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

  鲁迅在文中说过“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确,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无时无刻不在抒发自己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百草园中的丰富情趣。鲁迅从孩子的角度来描写,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让我身临其境,仿佛我的眼前真的出现了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让人向住。

  相比这下,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就枯燥的多了,封建教育内容的陈腐、艰深,十分单调,难怪鲁迅对百草园恋恋不舍。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严厉的,可是又严而不厉,严而可亲,他对待学生十分开明,很少用常用的惩罚。

  童年时的生活让鲁迅回味无穷,我们的童年正在当下,愿每一位同学珍惜每一寸时光,好好学习,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三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7

  一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二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三是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积累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回忆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池映月的读书和玩耍的故事。

  看完这篇短文,突然觉得我们的童年没有鲁迅的'童年有趣。我们只能在家看电视和玩电脑来消磨时间。鲁迅在园子里拔何首乌,冬天在雪地里捉鸟;下课后我们只追着跑,一点乐趣都没有。鲁迅在三潭印月的时候,他和同学们去三潭印月后花园折腊梅花,找蝉,有时捉苍蝇喂蚂蚁。哦,多么特别的味道!鲁迅的童年为什么这么丰富多彩?现在只想把何首乌拔出来翻墙,可是现在珍贵的何首乌在哪里?我们要去找蝉,却连个蝉影都没有;我们在雪地里抓鸟不容易。那时,润土神父可以捕鸟几十年,但现在等了一整天可能都没有鸟了。这是为什么?一切都是环境污染和乱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植物稀缺,乱杀破坏生态平衡,使鸟类和一些动植物非常稀缺,使我们无法享受鲁迅时代的童趣和快乐。

  让我们一起行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给我们一个充满活力的快乐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著作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鲁迅先生把百草园中的风景却是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何首乌藤,有小珊瑚珠。有覆盆子。还有蜈蚣和蟋蟀。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先生觉得这交警是,所以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渴望不可答应他。

  接着鲁迅先生又去抓了鸟雀,扫开一块儿学学露出地面。用一只短发支起一面大的竹笼来。下面撒些鼻骨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了却下来啄食走到竹子下面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因为家里人把鲁迅先生送到了学校里,所以他并没有常去百草园,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移到石桥便是鲁迅先生老师的家了。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是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

  鲁迅先生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0

  近些日子里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字里行间像是冗长的巷,里面是斑驳的回忆投射出的倒影。巷子中好像也有很多的丝线将我缠绕,拉扯着我拽到记忆的洪流里。而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如此。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他无限的乐趣。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着他吹秋日的微风,然后静默着小憩。口渴时可以摘珊瑚珠般晶莹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满满的甜美。即使是萧瑟无味的冬日也如梦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纱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鸟。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忌惮,没有焦愁,没有苦痛。仿若一个悠闲的梦,而鲁迅则是梦中人。

  这么多年后他仍旧没有遗忘那个梦,他仍旧把那个梦编成书签夹在日记中,在闲暇时可以翻开悠闲地扫瞄,时间好像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好像还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园,回到那一年他美轮美奂的梦。后来他去了三味书屋。他开头了自己的学业。每天都要和厌烦绕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园则早也就丢在那里渐而荒芜起来。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后,这本书中,鲁迅先生还是很怀念那个“让人生厌”的地方。那里的寿镜吾先生也成为了鲁迅一生所牢记的人。

  鲁迅的童年生活是开心的无虑的。而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也曾走过那段懵懂的时间,也会在之后去怀念那时还带着稚气的自己。自己儿时走过的街,穿过的巷,巷弄里留着长胡子卖冰糖葫芦的老头子,院门口缠绕的老树根,还有树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在多少年后还是照旧清楚可见,好像多少年的光阴都不曾打乱他的章节,多少年的风雨都不会吹散他的印迹。他还是那样分明地站在那里,当光线都昏暗时他还是那样散着微光,那样毫发毕现地站在那里。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画在心房壁上然后就渐渐风干成图腾,像是一座横亘在过往和现在两个彼岸的桥,成为心中魂牵梦绕的想往。

  我们也有自己的百草园,也有自己的三味书屋。那些隐藏在记忆里的是永久也不会消退的。我怀念我的百草园,我的三味书屋。更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流淌过的岁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1

  下午,我打开电脑,突然,脑子里闪过了一篇老师经常讲的散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就赶紧找出了这篇文章的原文。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同时也对三味书屋中的生活略有不满。

  文章充分地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了无限乐趣。在文章的第二节就引人入胜,让人们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小园子,“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些美丽的植物使百草园显得越来越充满美感。同时,这里也有许多可爱又活泼的小生命。看看那些动物:“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生活在绿色植物的包围下、动物的玩耍和鸣叫声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难怪鲁迅先生会喜爱这个地方,要是我也会被吸引的。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而这个道理,我想所有的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说过这样的话吧。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说再见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到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花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是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和快乐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渴望自由的心情。

  这篇文章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也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以及他天真、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2

  它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于此体验到了无限的欣悦,那里有各色植物及可爱的小动物,还隐藏有新奇动人的传说。(到了冬天,百草园是捕鸟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学生生活并没有禁锢“我”纯真活泼的心灵,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观察。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封建私立学校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现在的我们,一个个都被困在家中。要么玩儿那些对身体有害的电子游戏;要么看电视;要么就是在家长的监督下“认认真真”地学习。可就是没有在户外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或与朋友们快乐地在一起玩耍的时间。

  我们每天几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话,那么家长就又该发出让所有人听了都心烦意乱的唠叨“神功”了。例如:有一次,我妈妈让我去代言,我在想和朋友们一起去哪里疯。

  结果为了应付妈妈,我就像蚊子一样哼哼了起来。妈妈见了便说:“你声音不能大点儿吗?

  要是你到演讲大会上这样讲的话,大家都该睡着了;再说了,大声背书更容易记牢……”没办法,我只好乖乖地大声背了,怎么样,我妈的唠叨“神功”够厉害吧!再看看鲁迅,他小时候多自在,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他家屋后的百草园是他的乐园;不像我们现在住的楼房,一点玩乐的地方都没有,害得我们都像一只只笼里的小鸟一样,孤独无助。现在我们的辅导班一个接一个。与鲁迅相比,我们是如此的.悲伤!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体会到鲁迅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我希望现在的教育体制也能相应的改改,让现在的孩子们也有一个快乐而值得回忆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3

  黄昏,于海边漫步,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落在这金色的沙滩上。拾起那朵还带着朝露清香的野花,静卧掌心,闭上双眼,感受生命的波浪在心中摇荡,引领我走向思想的彼岸......

  鲁迅,他饱尝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荒谬落后,腐朽卑劣作了最坚决的斗争。他也有一份童年的回忆:一座幸福的百草园。

  因为贪玩,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神秘的“美女蛇”的故事萦绕耳畔,雪地捕鸟的妙趣横生......都是他童年最珍贵的回忆。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都饱含了一份真情。鲁迅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不正如我们一般?每个人的心中最深处的角落,都珍藏着那最宝贵的回忆。每当忆起,心中便洋溢着幸福与温馨。

  但美好的日子终究会结束,他踏上了学习的路途。那文字中充溢着多少对百草园的眷恋,又有即将离开的辛酸与无奈。当我们结束童年,步入校园,是否也有同样的心情?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是否也为之忧愁?

  步入书塾的日子,是寿镜吾老先生的教导伴他走过。尽管书塾的.读书生涯也有它独特的趣味,然他依旧怀念在那拥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中度过的时光,在课堂之余偷偷地玩耍。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这深深的怀念与惆怅,我们也会有一丝感触吧。

  封建教育那扼杀儿童天性的本质,那个年代的黑暗使我感到可怕。他们的童年被无情地终止。相比之下,我们又是何等幸福,至少我们完整地享受了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呢?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最珍贵的宝藏。拥有幸福的我们,也应保存着那张笑脸,去展望明天,展望未来。

  童年的小木盒中,盛着淡淡馨香。所有童年的快乐幸福,连同那朵花一起,收藏在心中最深的角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4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收获真多!

  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的一个小乐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野草、野花、中药等植物。鲁迅还听说何首乌根有点像人形,吃了便可以变成神仙。

  百草园里不单有植物,还有动物,比如:鸣蝉、黄蜂、云雀、蟋蟀等小动物。后来百草园卖给了朱文公的子孙了。

  百草园夏天的鸟鸣,冬天的云雀,都给鲁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就到了三味书屋。

  书屋是鲁迅读书、学习的地方。这里和百草园可完全不同了,它是“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不但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在书屋里只能攻读经书,别的学问是不能问的。难怪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呢!

  在书屋的后面有个园子,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学生就会偷偷地溜出去玩,真是有意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鲁迅用朴实的写法,描绘出了百草园是妙趣横生的儿童乐园,也表达出了书屋对学生的束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一部佳作,《朝花夕拾》。这本书大家应该也不陌生。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百草园里听着蝉的歌唱声,抓着蟋蟀,三味书屋是鲁迅学习的'地方,他在那里读书,练字。他的老师对他十分严厉,正所谓严师出高徒。

  读完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读懂了鲁迅学习为什么那么好,不是一味地学习,而是要多实践,他在百草园里学习了很多天然的东西,不会想我们现在那样在家里宅着。大自然他本身就是一本书,只要读懂了他就好比走向了成功的大门。在三味书屋里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这些都是只有实践才能学好的道理。

  读书能使人懂得许多知识,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翱翔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6-2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1-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05-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04-0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2-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优秀04-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15篇01-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优秀04-2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教案01-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