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后感汇总(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读后感1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故事书。它就是妈妈给我买的《皇帝的新装》,讲的是谎言终将被拆穿的道理。
《皇帝的新装》讲的是:
从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穿漂亮的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军队和百姓。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称自己是最高明的织工,能织出谁也想象不出的.最美丽的布。而且用它制成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作用,凡是不称职的人或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皇帝信以为真,给了骗子许多钱,让他们织布,而且还让他们用这种布做成衣服,穿着上街游行。其实大臣们都知道这件衣服并不存在,但为了显示自己的称职和聪明,都撒谎了。最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说出了真相。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觉得那个皇帝实在太虚荣、太爱面子了。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完全不关心自己的百姓,只顾着穿漂亮的衣服,所以才会被骗子骗了。那些大臣们也太坏了,对皇帝一点也不忠诚,对皇帝最忠诚的只有老百姓
读书读后感2
一个个名人故事,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我深受感动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总理说出这样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时,我的心和魏校长一样振了一下,我惊讶,年少的`周恩来心中竟有着胸怀天下的理想。
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你看看,为中华之崛起,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可我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我心中有个声音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
我好像一直没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难道我是为理想而读书?可我的理想好多好多。带着这个问题我去问妈妈,妈妈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两个渔夫,一个努力挣钱,多年后回到家乡,在沙滩上晒太阳。另一个渔夫整天无所事事也在晒太阳,于是,那个渔夫就问挣了很多钱的渔夫:你为什么要挣钱?有钱的渔夫回答:因为我可以在这晒太阳。另一个哈哈一笑说:你看,我没去挣钱,还是可以晒太阳啊。
我思考了一会儿,最后得出结果:我要为长大后有更多的选择而读书。因为故事里有钱渔夫不仅可以选择晒太阳,还可以选择做其他事,而没有挣钱的渔夫去只能晒太阳。
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个目标!
读书读后感3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一本班主任教育用书,它讲述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我读过之后觉得许多做法操作性很强,具有借鉴意义很受启发。书中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叙述了魏书生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
我在处理问题不够相信自己的学生如:以前换座位时我会亲自看着学生们换好。第一组站出来后三组向右平移然后第一组变第四组。我害怕班级秩序混乱所以事事都亲力亲为,这样下来换座位就要大半节课。后来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我应该坐在哪里,我们自己换吧。”我同意了。经过短暂的混乱后,学生们换好了。我当时暗暗的窃喜,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又有种不被孩子们需要的淡淡失落!经此一事我反思自己在管理班级事务时不够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凡事都要插一脚的做法不好,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放手让学生去做,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劳动
最近经常有学生反应个别同学劳动不积极,打扫卫生时来的很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借鉴了魏书生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方法,同时效仿我校田老师和许老师的做法。首先,分工明确,事先制订好周密计划。然后,同学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项目。最后,卫生小组间自由结合分工。
老师负责提醒大家,当我校早晨广播开始的时候就是开始打扫卫生的时候。防止个别学生一玩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打扫卫生。此环节不要忘记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三、推开犹豫,雷厉风行
我被犹豫夺去了不少时间,比如写这篇读后感我想了三天。我在想我是今天写还是明天写、我是吃了饭再写还是写了再吃饭。当我下定决心必须完成它的时候只用了两节课!高效学习是有方法的,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增大劳动量需要注意四点:
1、减少犹豫的时间,明确任务。
2、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3、利用生物钟的规律。
4、订计划,做总结。
最后让我们推开犹豫、坚决果断、说干就干,雷厉风行!
读书读后感4
我记忆犹新,去年10月的一天,站工会建立的图书阅览室对职工免费开放了.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和几个平时喜欢看书的同事约好去“抢沙发”,面对书架上飘着油墨清香的4000册新书,我们像肚子饿得咕咕叫的人走进琳琅满目的自助餐厅,兴奋地挑选自己对味的大餐…
可惜,我读书的热情火苗渐渐地气息微弱.因为今年迎检工作要求高、任务重,回到家里,被繁杂事务劳累了一天的身心,仿佛只有对着电视里的肥皂剧或者网络上的娱乐新闻才能得到放松.
7月份,工会组织读书感言活动,购置了50本好书推荐我们阅读,我挑选了季羡林大师所著的《读书与做人》.季老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被奉为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以前,我闲散地读过几篇他的散文,知道他几部作品被收录在语文教科书中,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读他的专辑,这次终于“先下手为强”,抢了本自己喜欢的书.
白天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我就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一个月来,季老通过他的书每天在我耳边谆谆教导,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正如他所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读了季老的书,我像补充了营养,几方面都有很深的感悟.
对于成功,季老以一生经历告诉我们,总结他的成就,“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二战结束后,季羡林游学德国10年回国,任职北京大学.按当时惯例,归国博士只能先当副教授,若干年才能转正,可他一周后就被聘为正教授,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所创纪录,至今无人超越.归国不久,季羡林学术功底和独特魅力在胡适与陈援庵(辅仁大学—北师大前身校长)的学术论争中得以显现.两位学术界泰斗,对汉语“浮屠”与“佛”字谁先谁后这个问题争论激烈,季羡林以对吐火罗文等佛经传播的原文语音演变研究为基础,著成《浮屠与佛》一文刊发于最高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平息了争论.
他的实力不仅在于通晓西域古文字上,更体现于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对文化交流和思想方法的科学研究.最杰出的成果是他晚年的学术专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该著作从探究各民族加工食用糖的工艺入手,通过对各种语言进行比较,描绘出了一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在方法论和史论上都别开生面.
对于学习,季老也将经验在《学外语》一文中和盘托出,方法只有3种,第一是尽快接触,让学习在运用中深化;第二是天资与勤奋,后者占绝大比重;第三是不要妄想捷径,学习中没有“御道”(“御道”就是皇帝走的道路,是引用欧洲古代几何学家欧几里得答国王问时说的话).季羡林一生通晓十几种外语,诀窍就是19世纪一位德国语言学家的`办法,“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把他们推下水去.如果他们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他在德国学习了近十种语言,没有一种是靠老师讲解语法与单词的,都是直接“到水里”阅读原文.由于勤奋与执著,季羡林没被“淹没”,反而成为了“游泳健将”!
对于做人,串联他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季老提倡的是一种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乐观向上、虚怀若谷的人生.他在散文中写了很多想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文章,还写了很多他怀念的老师和同学、同事、朋友,如董秋芳、吴宓、朱光潜、陈寅恪等国内师友,以及被他称为“教授父亲” 的恩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与他相处了11年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与他发生了一段爱情的女孩伊姆加德等国外友人.在回忆这些亲人、师友时,他的文字饱蘸深情,充盈着自己感恩、报恩之心和思念之情.季老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成就,更重要的在于他的高尚操守.他拒绝虚名,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大桂冠,这与时下张悟本之流挖空心思炮制桂冠、甚至不惜自封大师的追名逐利之徒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人生活感悟,季老留给我们的更是字字珠玑.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时间尤其珍贵,要争分夺秒,但个人处境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问题.”
季老的书看完了,我想我以后再也不会用“没有时间”或“太累了”,来为自己荒废读书时间而进行辩解了.“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我要学习传承季羡林先生珍惜时间的“边角废料”以及勤勉学习工作的优良作风,告慰季老著书育人的在天之灵.
读书读后感5
大家知道钢铁是很坚硬的,现在用铁甲部队来表示很难打败的军队,但钢铁必须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可以炼成我在暑假里和爸爸心血来潮看了一本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和爸爸每每看这本书的事候都有共同语言,和爸爸看了一个月终于看完了。从中知道了保尔柯察金的高贵品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的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为军队服务的一生,他的幼年世界没有明确的信念,只是为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敬佩他。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富足,因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保尔柯察金生活在社会的低层看透了形形色色的小人,受到了各种坏人的欺辱,在各种平等与不平等的边缘上徘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的地位挑战敢于改善自己的劳苦和大众的'命运,她在朱赫等老一辈的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以及投身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为国捐躯,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俄国的解放战争做了一个好榜样。保尔的一生是一个向不公平的命运挑战的过程,是向自身残疾和疾苦挑战的过程。但是一个人究竟能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保尔向战场冲锋了十几次,冒着抢淋弹雨,不幸的事保尔不幸受伤,他从死神那边逃离出来挣扎着,在病榻中受尽伤痛和折磨,双目也失明了,他不甘心昏沉的就这样度过余下光阴。以笔代刀继续为解放战争做贡献。他想起了昔日的战争,最终挺了过来。他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应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正因为这些的打击才使他对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
我觉得一个人只有经历过逆境并在艰苦和苦难当中挺过来,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如果一个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让我们不惧困难,不惧挫折,向人生的顶峰冲刺。
读书读后感6
晚上,甜甜、磊磊、我和妈妈一起在我家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读书会。
我和小朋友在我房间每人选了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每人选了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先是妈妈读了一篇《读者》上的《做一根懂得珍惜的树枝》,读后妈妈说:最重要的是人不能只在意自己,只有珍惜身边的一切,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甜甜读了《金瓜汤银瓜汤》里的《荷叶上的晚餐》,她读的声音很优美,读完后她说:我明白了只要齐心协力,什么难事都能做到。
第三个是磊磊读,一篇作文书上的《小表弟》,他读完后感觉: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认真、细心观察,都可以写成好作文。
我最后读的是《爱迪生》里一篇叫《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故事,爱迪生很想像鸟儿一样飞,就不停地观察鸟儿,最后想到了做面包的发酵粉,就让伙伴喝下了,谁知过了一会儿小伙伴不仅没飞起来,还肚子疼,妈妈埋怨他不让他做实验了,爱迪生说:我要是不做化学实验,怎么干造福人类的大事情呢!我们要学习爱迪生的爱动脑、爱思考,善于观察的精神!我感觉这次读书会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和知识!附文《做一根懂得珍惜的树枝》:一个年轻人受了极大的挫折想自杀。入夜后,他极度悲伤地带了根绳子,独自一人来到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当他把绳子绑在树枝上后,树枝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别在我身上吊死啊!有一对小鸟此时正在我的枝头筑巢呢!我有责任保护它们。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折断,鸟巢也保不住了,请你原谅我,并且可怜可怜那对小鸟吧。”
年轻人听了,体谅了它的爱心,就放弃了这根树枝,爬上了更高的另一根树枝。可是当他把绳子绑上去时,这根树枝也说话了:“年轻人,请你谅解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以后我就要开花,成群的蜜蜂会飞来嬉戏,采蜜,这会带给我极大的快乐,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被折断,花蕾也会被摧残而死,那样蜜蜂们会非常失望!”
年轻人听了,只好默默地攀上了第三根树枝。“原谅我吧!”他还没绑绳子呢,这根树枝就开口了,“年轻的朋友啊,我自己正远远地伸到路上,目的就是想让疲惫的旅行者在我的枝叶下得到一些凉爽,这会带给我很大的'快乐,如果你吊死在我身上,会使我折断,以后,我再也不可能享有这种喜悦了!”
这时,年轻的上吊者沉思了一会儿,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自杀,只因为我内心痛苦吗?难道我就不能学学这些树枝,用我的生命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做点什么吗?”一念之间,他把焦点由自己身上转向了无数他所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他从三根对他说话的树枝上各折了一小段细枝。爬下了树。快快乐乐地离开了。
后来,这个年轻人一直牢记着那三根树枝的告诫。终身学习三根树枝的精神,再也没有被挫折压垮过。
人不能只在意自己。只在意自己受了什么伤害、委屈,承受了多少重担、压力,结果只能愈来愈缺乏活力,愈来愈萎靡不振。将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就像那三根树枝一样,多注意别人的需求,以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益处为志向,摆脱绝望的纠缠——如此,眼界将会逐渐开阔,生括自然日益丰富。生命也将日益蓬勃。记住,只有珍惜身边的一切,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读书读后感7
寒假里,我在网上找了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回忆散文集,记叙了鲁迅幼年与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这本书中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其中狗—猫—鼠这一篇令我感受深刻,它讲述鲁迅小时候仇猫,因为猫的性情残忍而具有媚态,在夜晚经常嗥叫,扰乱他人读书休息。更因为他在童年时捕食了作者心爱的隐鼠,所以他十分憎恶。虽然后来得知隐鼠是长妈妈踏死的,但终究没有与猫的感情融合。从这里我读到作者在幼年时,就已经爱憎清楚,对弱小者产生同情心,憎恶暴虐。同时读这篇文章也通过自嘲在暗暗挖苦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的“君子〞“绅士〞,批判着他们的狂妄自大,我不得不佩服鲁迅那文笔的妙处。
琐记这一篇也使我受益匪浅。它记叙了鲁迅儿时与伙伴们经常到衍太太家玩耍,因为天伦闹出什么乱子来,衍太太也绝不告诉各人的父母。在鲁迅与伙伴们去吃缸里的薄冰时,衍太太却让他们比赛谁吃得多,并唆使鲁迅去寻找母亲的首饰,变卖成钱给自己买东西,我感到衍太太心术不正,心灵不纯洁,怎么能用不良的做法去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呢
二十四孝图讲述了鲁迅在儿时阅读“老菜娱乐亲〞郭巨埋儿等故事,通过比照古今不同的版本,十分不解,甚至反感。我也读了读,发现其中一些故事荒唐愚昧,富有迷信色彩,虽然使读者明白孝顺的道理,但其中大多是把原来的加以夸张虚构,哭泣能使竹笋得以成长吗赤身躺在冰上能有鲤鱼跳出吗当然不可能,这说明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朝花夕拾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鲜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这里面有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思念,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思念……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真的非常优秀。
读书读后感8
读书不分四时,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可以读书。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
读了《非雪天不能读书》这一篇文章之后,我发觉能在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能读书的我们是非常的幸福的。但是,就是因为生活在这一种幸福的美好环境中,才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像作者那样读书学习读上进心,使我们读书只是为了消遣解闷,而不是为了从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原来什么书籍统统都看的我也变的“挑食”起来只会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看。让我某个方面的知识变的缺乏起来,而某方面的`知识却变的非常非常的多,产生了明显的差距。所以,那早期读书的锐志总是要比晚期的锐志要强上好几倍,晚期读书的锐志总是几乎烟消云散。只是重复的看那几本自己喜欢看的那几本书,甚至还有很多好书没有看。
读书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事情。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时候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失去早期读书的锐志。要有像作者那样的毅力。否则长大以后读书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学习的效率也更低了,能学到的知识也更少了,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想要学习那也是不可能的了,后悔也来不急了。正所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读书读后感9
暑假我找到了一本书,名叫《太阳鸟与眼镜王蛇》这本书说了许多动物:熊,太阳鸟,马鹿,老虎…
太阳鸟与眼镜王蛇主要讲了太阳鸟,在芒果树做窝。后来太阳鸟生了鸟蛋,但可怕的眼镜王蛇就在这时去偷鸟蛋,被太阳鸟们看在眼里。眼镜王蛇吸了一个鸟蛋准备诶下一个时,太阳两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终于杀死了眼镜王蛇,但是牺牲了许多的太阳鸟。
太阳鸟就像消防队员一样,消防队员团结一致,浇灭了许多场火灾。但很多消防队员在火灾中也壮烈牺牲。我们向消防队员们和太阳鸟致敬。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团结力量大,正所谓一个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打败比我们更强大的敌人。
一个人拾柴火不可能太旺,但是一大堆人呢,他的火焰不可能不旺,我们要学习太阳鸟和消防队员们的精神。
读书读后感10
若提到我对于《朝花夕拾》此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当真是不得不提起鲁迅儿时的保姆——阿长。
在看完前面的《狗·猫·鼠》的时候,我对于阿长的印象是十分不好。兴许是我度量太小,还是没有眼光;在我看到阿长将鲁迅心爱的隐鼠一脚踩死,却谎称隐鼠是被猫儿吃掉之时。我的内心是对她极为不屑的,仅因为我觉得她这种行为极为不齿。
带着对阿长的不满,再看到有关《山海经》这篇文章前文时,我对她的不满再次上了一个层次。经常在背地里说他人长短,极为八卦,典型长舌妇。也怪不得鲁迅只要家里有些风波,就怀疑是与阿长有相关了。加上夜里有关阿长睡姿的描写,我对她的.好感度可谓是一降再降,一直在书前暗自讽笑着阿长的庸俗。直到看完后文,我对阿长的态度一大改变——她是善良的。
在听完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后,能够将其记于心中。过了好几天后,她也仍然不忘鲁迅的言语。放假回家的同时,还能够惦记着鲁迅所渴望的《山海经》,并将其买下,送给鲁迅。
其实我觉得这个兴许很细小的举动,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一个人能够真心的倾听着你的诉求,你的渴望,你的内心,其实是很难求的一件事情。鲁迅不好意思有求于他人,又由于地理限制加上时间关系,在鲁迅看来,能够得到《山海经》其实是梦一样的事情。
而偏偏,自己一向不大喜的阿长做到了这件事情。怎么能不让鲁迅惊喜,意外呢?
一旦对阿长的印象改变,当真是对阿长的各项举动开始理解起来。比如,一向被自己认为是粗俗的睡姿,此刻也变得朴实率真起来。
阿长兴许拥有很多缺点,但是她的内心是善良的。在那种情况下,能够记住鲁迅的愿望,我觉得其实是很可贵的一件事情。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渴求。当自己倾诉于他人的时候,真正能够将自己的愿望记在心中的又有几个呢?又有几个人,会像阿长一样,对待自己就像对待鲁迅一样,尽力实现自己的需求?
阿长啊,一个撒谎却又善良,一个粗俗却又可爱朴实的女人。
读书读后感11
今天,我有幸读了这本《伟大的胜利》,它记载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抗战故事,但日本人带给我们的伤害,至今都无法忘怀。
1940年2月23日,在这个北风呼啸的日子里,杨靖宇身边所有的战士,都不幸牺牲了,他一个人饥寒交迫。敌人觉得,杨靖宇单枪匹马,不可能会逃走了,便停止了射击,劝他立马投降,但杨靖宇丝毫不理会,仍然不停向敌人射击。敌人彻底绝望了,所有的士兵都向他射击,他流下了鲜红的`血液,却还瞪着那双眼睛,一脸愤怒的表情。真是一个宁可死也绝不屈服的大英雄!
抗日战场上还有一位女英雄:赵一曼。那是1935年的10月 ,赵一曼和战士们被困在山沟里。她主动要求突围,团长阻拦不住她,只好同意了这个要求,大部队突围成功,赵一曼却不幸被俘。敌人不断折磨她,但赵一曼却宁死也不肯透露一个字,最终,在1936年8月2日,敌人将她杀死了。真是一个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女英雄!
今天,我们坐在宽敞而明亮的教室里,总能够聆听到细心的老师为我们讲课;不用担心战火会弥漫我们的校园,不用担心回家后没有可口的饭菜,70年前的那场硝烟虽然早已远离,但今天的世界仍在战争,还有更多的孩子因战争身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她们照样失去亲人、家园和父母,也许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明天美丽的梦想。
现在,虽然我们这里没有发生战争,但是世界并不和平,仍然存在罪恶的子弹,威胁着那娇嫩的和平之花。所以让我们从现在起,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全世界人民一同友好的相处,让那美丽的和平之花,永远的绽放着!
读书读后感12
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在向我招唤,但是暑假里的一些由这台电脑带给我的事,我却难以忘怀,电脑是一个可以上网查资料,上网玩游戏,在我们心中无所不能的东西。我用它干了一件有趣的事,我竟然痴迷于网上的文章了,我对网上的文章一见钟情,我越看越想看,所以就这样看下去,不知不觉暑假就这么过去了。可我对网络作文还是那么如痴如醉。
为此我写下了这个读后感,我刚开始看,觉得也不怎么样,人家写的作文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否定了我的`想法,妈妈说:“不,你错了,你只是看着别人的文章,你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你如果边看人家写的作文,边与自己的作文作比较,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不信就试试看!”于是我采用了妈妈的建议,头脑里想想自己平常写的文章,再看看电脑上的文章,这个办法用了一天,我就得自愧不如了,我发现人家作家写的作文里一些好的成语多,好的段落也多,要靠这两点来支撑自己的作文,这样自己的文章才会生动精彩。
电脑上的作文品种其全,有童话故事,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有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大小小都让我懂得一些道理一些启发,我爱写作文也更爱读作文。
读书读后感13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论语》经历了两多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
读书读后感14
故事的主人公杨略是一个富家子第,是一个十六岁的初中生,他头脑聪明、思维敏捷,但就是不肯用功。作为富家子弟,他更有条件怀疑读书的意义,他不知道为谁而读书,或者简单地说,他纯粹是为读书而读书。于是他陶醉在“谁在用琵琶弹一曲东风破”,他致力于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他极力逃避即将到来的中考……
知道忽然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寄信人不详的神之又神的信;更神奇的是,神秘来信每个月初准时翩然而至,且对杨略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最神奇的是杨略被来信“修理”得心服口服、五体投地。杨略,这个自诩叛逆的少年“修炼”之后竟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好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写信的.“神”就是他的父亲。
你在为谁读书?多么简单,多么可笑,而又多么神圣,多么深奥的问题!现在,很多二十一世纪后正在读书的青少年们都觉得,读书很苦,读书很累,读书很无味。的确,有些公式、文章只能死记硬背,但这不是不好好读书的理由。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们,大多只愿沉醉于电脑的虚拟世界中。虽然那些充满杀气和血腥的战场,那乱动的岁月,距离我们已经那么遥远。可是那毕竟是祖先为我们打拼出的一片天地!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我们没有为祖国做出贡献,反而在祖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和所谓的“快乐世界”中放纵和逍遥……
20xx年不是真正的世界末日,可能就算人类会在茫茫宇宙中成为永恒,但是,到那时,人类唯一灭绝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成人类在宇宙中的历史就是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许这并不会发生,当然,不会发生也就是最好的结果。
或许我们真的能在虚拟世界得到快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有作为的才是真英雄!
说了那么多,都是我心中最深处的感慨,现在我们回到这本书上来吧。
杨略爸爸是一个智者,他用自己的对于读书的看法和见解在信中表达得淋漓至尽,他很懂孩子,因为他曾经也是孩子,他还特别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探究神秘的东西,所以写了匿名信增加神秘感。另外,他的教育方法也很独特(虽然他没当过老师)信中多次提到“我不想让我的课程有太多说教的味道”因此,他安排了很多故事在里面,还在每封信后加了趣味练习题,让儿子巩固以上所学。
再看看杨略,正因为父亲对他的了解,才将他的不足处及时改正回来,在这之中他自己也有很大的感触,他自己也很聪明,所以把这信中的精华看得很透彻,两者合一,才让杨略的成绩突飞猛进,如愿以偿的考上了重高。
其中,杨略父亲教给他的儿子:拥有理想、坚持不懈、行动、有爱心、自信、全力以赴、具有美好的品质、沟通,最后追求卓越。希望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们也能这样做。
最后,书中有个小插曲,给杨略写信的正是杨略的爸爸,信中也有很多疑点,事后杨略也意识到自己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至少在他们对你好的时候说声谢谢,相信他们也会很开心的!
读书读后感15
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名曲不禁感动,随着旋律的起伏而震撼。这对我这样几乎痴迷的人来说是非常罕见的。我一直很惊讶为什么一个聋哑人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直到我读了《贝多芬传》,我才明白曲折。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史诗般的悲剧。艰苦的童年,爱情的`失败,疾病的纠缠,贫困的交加,这些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孤独。看过他画像的人不禁从那反立的乱发和震撼的眼神中推断出他的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更慈悲、更热情、更热爱自然、更渴望与人交往、更热爱世界和人类。然而,正是这种美德深深地加剧了他的痛苦;自从他发现自己耳聋后,他不得不选择远离人群,独自一人。他不想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这种被迫与人类分离的孤独是他最无法忍受的。他在如此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遭受身心双重的折磨,几度几乎被打败。
耳聋是普通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音乐家世界的一部分。整个世界都死了,贝多芬从未死过!他还重建了死去的世界,重建了音响王国,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人类,为了“可怜的人类”!没有如此温暖和慈悲的心态,他可能会遭受一些痛苦。而他用被自己的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人类的快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多么悲惨的伟大!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引起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但他创造了给世界的快乐!这是巨人的不朽!当我们感受到“英雄”的英雄,倾听“命运”的敲门声,并在“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一首合唱中赞美快乐时,别忘了这是不朽的巨人贝多芬“用痛苦换来的快乐”!
【读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书的读后感03-07
读书读后感05-09
读书读后感04-24
《忆读书》读后感04-30
读书读后感15篇04-25
《爱上读书的妖怪》读后感05-01
读后感05-01
读书的读后感(精华15篇)02-21
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05-03
《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