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时间:2023-04-04 09:05: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

  最近读了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

  对于个别班级美术课堂上一些学生比较顽皮,常在课堂上捣乱,我采用了李老师这本《做最好的老师》介绍的方法是: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学生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

  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是的,只有和学生们零距离接触,才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可爱之处,才能更多地用文字记录下和学生们的点点滴滴,才能体现老师的真正价值!

  对于老师,教学经验来自于与学生们零距离的交流与接触,而不是一堆一堆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理论。试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觉得教学原来是如此精彩!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最后,我还是要把李老师的一段话献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

  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感慨较多,对爱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1、爱心教育不是手段和技巧。

  “我不接受甚至反对‘爱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们把爱心当成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种技巧。教育的爱,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她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得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侵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段话使我醍醐灌顶。我,就非常典型,将爱只是当成了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技巧。我对孩子的爱,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只是为了“抓”住孩子的心,只是让孩子接纳我这个教师。我对孩子的爱,是有目的的,是缺乏“真诚”的。难怪孩子们并不完全接纳我,也并不主动靠近我,因为他们有一双火眼金睛,因为他们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他们能准确判断教师对他们的'真实感情。

  爱心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强调的是爱的真诚度、爱的透明度、爱的纯洁度。只有这样没有任何条件的爱,没有任何理由的爱,才能开创教育的新天地。正如作者说言:“但这种感情,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也只有付出朋友般真诚的感情,我们才能我心换他心,我们才能真诚换真诚。

  2、爱心教育也要合理惩罚

  有了爱,并不等于就有了教育,就能收获教育的硕果。爱心教育并不是随意迁就学生,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我认为,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孩子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为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这也让我想到了所谓的“合理惩罚”,惩罚并非体罚学生,侮辱学生,打骂学生,而是合理的有效的手段。爱的内涵是丰富的,有生活的无微不至地关照外,有心灵上洞察秋毫地关注,更有在纪律方面的严格要求,这才是真爱。

  3、爱心教育与平等密不可分

  因为关系的平等,孩子才会和我们进行心心相印地交流。作者倡导教师和学生真正的平等,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学生找教师借水杯,教师让学生自己拿,但是老师找学生借笔,学生去必恭必敬地递到了老师手中。透过这个小小事件,作者意识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不平等。其实这样的小事,我们每个教师都曾遇到过。但是,我们从未想过师生之间是否平等,或者根植在我们教师内心深处的观点是,教师和学生不能平等。作者说“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是由教师的‘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孕含的必然要求。”是啊,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配合,需要和孩子双向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更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平等中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正如作者所说“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3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是学生惰性强,提不出问题。二是老师惰性强,即使学生提问题,老师也不愿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这样备课难度大大增加,还不容易控制课堂,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长期以来,课改喊了很多年,课堂真正的自主学习并没真正落实,大多沿用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的层次,不敢正在放开。今天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看到了“逼问激疑:让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章,很有启发,好像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说真正有用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这样教学才更有针对性。但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是提不出问题的,或者说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面对这种现状,第一,这就需要老师“逼”,甚至达到“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地步。老师别怕麻烦,也别嫌问题幼稚而杂乱,只有先逼,才能越好,越会提问。第二,要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在看似明白晓畅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于不疑处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学生如果具备了这样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即使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许多问题。第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语文教学中的'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尽可能地紧扣教材训练内容的问题。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我一般是让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一般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是什么?继续对结构是怎样的?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小说:人物、情节、环境、语言”。散文:形是怎样散的?神是怎样聚的?文章的构思如何?议论文:中心论点、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时,李老师还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这四问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我觉得李老师的做法很有指导意义。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后一点,在我平时的教学中,基本都是从文章的文体特点进行学习指导,在深度引导解读中也常常遵循—写了什么、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这样的步骤,但就是控制性学习太强,自主发问式的自主学习实践只是偶尔为之,远远不够。看了李老师的文章,我增强了信心,我愿多点耐心、爱心,增加些智慧,少点近利,多点远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说无益,不如行动。自主课堂请从逼问开始。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10-13

《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09-18

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05-29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07-28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06-16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08-12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02-13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5篇02-05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