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荐】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1
19xxx,中国著名的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跳入了大海……
当然,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日本人认为死是生的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也许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xxx中,老舍被剃了阴阳头后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结束了一生。
可是,为什么偏要无谓地让生命的沃土变成一片荒漠呢?
你们见过秋虫吗?它昼夜而鸣。因为它的生命那么短暂,它必须高密度地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那么人呢?仅仅因为他们的生命比秋虫绵长而可以随意丢弃那千百个美丽得足以让人激动的黎明吗?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不错,体肉肤发,受之于父母。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从小到大,一个生命倾注了多少人多少的心血,尊重生命,是对这无数关爱的尊重。
更何况,作家是人们心灵的工程师。有无数的人因为被那些充满激情和生命的`文学作品所鼓励,重新踏上人生的征途。可是当他们回眸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崇拜和向往的恩人已经凋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和痛苦。福克纳曾经说过:“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人的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而丢弃了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和怜悯心,让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让妻子从此独守空房,让孩子从此无法继续感受母爱或父爱,让读者大失所望,让社会失去人才,这一切值得吗?尊重生命,更是对他人起码的爱。
《我与地坛》读后感2
我与史铁生先生共同走进了地坛,它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和散落的玉砌雕栏丝毫没有遮住地坛的光辉,地坛露出了它的本质: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地坛洗尽了铅华,显出朴质与简约。于是,一个失意的人就摇着轮椅进入了一个废弃的园子。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从蜂儿、蚂蚁、瓢虫、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气息,纤细弱小的身体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我想,人生也如同这园子一般,可以贫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个人若是被命运击垮了,那么他岂不是连这些细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铁生先生在园子里思考着死与怎样活的问题。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们生存,就要实现我们的价值,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去。
母亲对史铁生先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激励。可以说,园子是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 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世界,不仅让史铁生先生感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我常常想支撑着史铁生先生以残疾的身躯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感恩,感恩母亲,感恩生命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我与地坛》表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值得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3
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在经历了双腿瘫痪之后,他开始没有了生活的目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发现了一个看似荒芜废弃,但是能够抚慰他伤痕累累的内心的地坛,在地坛与母亲的帮助之下,他又找到了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对我影响挺大的,每当在生活中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史铁生。比起史铁生的人生中所遭遇到的灾难,我瞬间就觉得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难都不是困难了。而且我真的很佩服史铁生的勇气,在经历了双腿瘫痪的挫折 之后,他还是能够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我知道那个过程肯定很难熬的',一般人是很难理解他从瘫痪后再到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标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如果是我的话,我真的很难想象得到在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我到底应该去怎么去适应以后的生活。
他的母亲对他所付出的爱,我真的很感动,一个母亲在经历着孩子双腿瘫痪:这是一件多么难过的事情。她肯定希望双腿瘫痪的不是她的儿子,而是她自己。因为她在看着她的儿子经历痛苦的时候,她的心中会比他的儿子更痛苦。我也挺替史铁生惋惜的,当他妈妈在他的身边的时候,他并没有好好地感受母亲对他的爱。失去母亲之后,他才明白母亲对他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可是当他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母亲已经离开他了,到了一个史铁生永远都到不了的地方。
《我与地坛》读后感4
《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还有希望,在疫情肆虐的如今,病毒猖狂,但是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病毒。做好个人防护,配合国家疫情防控措施。做到不给国家添乱。风雨过后迎接彩虹。
《我与地坛》读后感5
我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因为人的欲望,想要活着,不想错过那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但人不能消灭欲望,因为消灭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灭欲望。
史铁生觉得,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这并不代表不想活着。人是为了欲望而活。
我却有另一个观点。
我觉得,人是为了责任而活。
一个孩子的出生,往往会使一个家庭充满希望与欢喜,因为孩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于是,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开始有了责任,一个回应家人期望的责任。
孩子渐渐长大,会有朋友,有老师,结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别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是许多人时间轴中一个转动的`齿轮。如果有一天,这枚齿轮停止了转动,若齿轮是小的,就不会影响到整个时间轴的运转,若齿轮是大的,那么整个时间轴都会难以转动,若齿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整个时间轴就有可能崩溃。
所以,人是为了责任而活。为了不让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伤心。
看到许多小说中,主角无数次面临险境,面临死亡,但总可以从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这种情节,读者都会说咱有主角光环咱怕谁,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说中主角写死了,就会觉得喉咙里像是哽住了一样,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期待着作者神来一笔,将死去的人物在写活过来。
读者尚是如此,那么那些小说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个主角死了,要不复活,要不整个故事就结束在一片压抑的悲伤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我与地坛》读后感6
《我与地坛》这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这一本书讲述的是史铁生的回忆。作者是一位残疾人,但,在文章中写得更多的是作者对未来的希望。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描写最多的,莫过于他的母亲了。他的母亲,给人的感受最多的.则就是温柔,大方,和蔼,并且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史铁生刚刚双腿瘫痪时,不仅脾气暴躁,喜欢砸东西。当他生气时,母亲便一个人躲起来,默默流泪,并且一直在史铁生的身边陪伴他,鼓励他,想尽办法让他出去多走走。史铁生独自在地坛之时,他的母亲也会悄悄跟在他身后。她一心一意为孩子好,却不求任何的回报,这种母爱多么令人感动啊!尽自己所能为儿子默默的付出着。母亲不是哲学家,却通知人生哲理,并运用这些哲理而来影响儿子的未来人生的道路,这正是母亲聪慧过人,智慧超群的地方。
现在,有多少人因为受不了学习或是工作上的压力,选择了死亡,放弃了自己健全的身体以及宝贵的生命。可是,又有多少人想要健全的四肢啊!史铁生虽被禁锢在轮椅之上,但,依然坚持活了下来,并且活出了自我。
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也不是胜利,而是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在过程的美好与精彩之中。“成功”、“完美”反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可依旧有人去追求它,光想着自己有多走运有多好,其实这一切,早已变得不重要了。
……
珍惜父母,珍惜时间,珍惜过程,珍惜一切你拥有的东西,不要等失去再追悔莫及,只有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让自己后悔,其他的也不重要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7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史铁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史铁生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史铁生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8
我与地坛。四百年历尽沧桑的等待,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造就了一个世界,一个小小的、深深的世界。
残废的双腿在二十一岁那年劈尽了史铁生所有的狂妄,却带着他进入了一个安静的世界,地坛。于是才有了《我与地坛》,让所有人一起感受独自坐在地坛树丛间的那份沉淀在心底的美好。地坛,记载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或许他曾在一棵老柏树下像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掉落一样想着人活着的.原因;或许他曾因为树上飘落的残破的柏叶而黯然神伤;或许他曾在地坛的某个角落躲避母亲焦急的呼唤。他在地坛的每分每秒都是难忘的记忆深刻的印象。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像上班一样每天都去地坛,在一片苍幽中寻找安静。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不再需要去地坛寻找安静了。史铁生还是史铁生,地坛也还是地坛,但他是在安静中寻找地坛。园中的树叶应该还记得他默默的忧愁,祭坛应该还记得他崇敬的观望,野草应该还记得他深刻的痕迹。就像是一种宿命,它等着他,他等着它;它记得他,他记得它。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时隔多年,史铁生的轮椅碾过每一片土地的声音依然飘荡在树林上方,却让地坛显得更加安静,而地坛如母亲般的呼唤也飘荡在他的心中。地坛早已存在于他的心底,静静的。
《我与地坛》的封面有着安静的蓝色,就像地坛一样,就像史铁生的心一样。
我与地坛,在一个小小的、深深的世界里。
《我与地坛》读后感9
地坛,只是一个荒废又无人看管的旧园子罢了,史铁生喜欢去那儿享受悠闲与宁静,或看看书,或歇息歇息,又或打个盹儿。过了一段时间,园子里就多了一些人:一对年迈的老夫妻,高大和矮小成了对比;一位总喜欢绕着园子跑几圈的长跑者;一位爱唱歌,却经常会唱错调的小伙子;还有一位无言的哥哥和弱智可怜的妹妹。时间一长,大家也就慢慢熟悉了,史铁生的性情也不像他刚刚瘫痪时那样喜怒无常。在这个园子里待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看过无数次花开花落,或许当时青春羞涩,或许为了证明自己勇敢胆大,却不经意间懂得其道理后后悔万分。
到后来,史铁生爱上了写作,就连写作也喜欢在这园子里、悄悄躲在阴影里写。一见到人会立刻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上,似乎本子里装着什么天大的奥秘。这个充满着休闲舒适的地坛,载满了他的喜怒哀乐,这些心情应该记录在他生命中的笔记本上。
生,活的;命,能力。
可以是一株小苗,也可以是参天大树;可以是飞舞的'蝴蝶,也可以是此时正立于花骨朵儿之上的蜻蜓。世上万物皆有生命,也有自己的方向,人又何尝不是?
改,变更;变,变化。
史铁生在母亲的期望下,稳定了情绪,变得愿意接受。世上万物皆会改变,他们会改变,但却未知未来。
年,几载;岁,岁月。
我看到那对老夫妻,年轻时一个花容月貌,一个风流倜傥,现经流年折磨,皱纹爬上面颊,沧桑无比。世上万物皆有年华轮回,他们的时间,一直在身旁不断流逝。
生命如同年华易变。
青春如同烟花易逝。
史铁生,他的一切生命在于地坛,你的生命又在何处朝你招手?——后记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人生最大的灾难就是心灵的灾难,如果心灵坚强,没有什么能让你流泪。
——题记
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座古老的公园,许多高大的杨树屹立于其中。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在草地上,形成一点一点的光斑。园子的角落里遗落着一口废弃的大铜钟,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每一日,不论晴天还是阴天,总会有一群各行各业的人来到这个园子。——不错,这就是史铁生笔下的地坛。
最近趁着有空,我读完了《我与地坛》这本书。读完以后感触特别深。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地坛发生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怀念。史铁生的一生坎坷不平。他21岁时,便失去了双腿,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在他23岁时,母亲又与世长辞了。从此以后,他便立志,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当读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时,我心中一震。一个身体残疾的人,面对这样的挫折却还能坚持写文章,想着自救,从困境中走出,这是何等的心态!如果我们总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挫折还能将我们击溃吗?或许,我们经历的所有困难与挫折,不论它显得多么重要,在人生的'长河中,都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因没有认真复习而考砸了。考完后有一段时间我总在反思和忏悔。现在回想起来,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它,就会发现,自己不应该沉浸在一时的痛苦之中,而应该吸取教训,为下次考试提供经验。失去预料的美好,我们却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就像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机会看到月亮;如果你失去了月亮,你更容易看见天上的繁星;如果星星也没有了,你可以享受宁静的夜空。
端正心态,方能战胜挫折!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时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爆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品,这篇文章有着作者对死亡的剖析,最终得出“死亡只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那么就安心来迎接”的结论;有着对亲情的讴歌,为母爱的无私奉献而赞美,因为母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有着对生命的向往:那一个永远无法得到荣誉的长跑女孩,那一对从中年相伴直至步入老年的夫妻,那一个对妹妹无比爱护的哥哥……一个个在地坛的故事是如此的美好与纯真让人向往。
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开头史铁生先生在地坛孤寂的思考死的事情,和他的没落与悲愤。是啊,一个人在青春的大好年华中折断双腿,只可以在轮椅上生活,这对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是多大的打击呢!但是在细细的思考中,他明白了很多。在母亲的关注下,他在一次次用心灵与死神的搏斗中,他放弃了死亡与没落,向着文坛进发,成功的成为一名作者。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如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正是一次次的挫折,才让这个世界充满乐趣。没有故事的世界是呆板的,所以,我认为,挫折即成长,《我与地坛》一书,正是对挫折与成长的诠释。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地坛是什么?那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畅玩的愉快;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手中攥着病情通知的悲伤;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扶轮问路的感慨。
史铁生,一个生在地坛长在地坛的人,热爱文学,也热爱读书。但是,他生命中一次重大打击却在他朝气蓬勃,正要在自己的人生中大展宏图时到来,残酷的剥夺了他灵活运用双腿的权利。在这一生中最狂妄的年纪里,这次打击毫无疑问是致命的,甚至让他坐等死神的'来临。最终,医生与朋友、母亲对他的关爱压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他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写下了这一本书。书中有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无助,也有转变的过程,更多的,还是对早已面目全非的地坛,也是对早已面目全非的童年的怀恋。
“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我认为这是对他的遭遇最好的评价,双腿残废,却又受迫写作,成为知名作家。当他想起记忆中最后一次被母亲要求去看北海边的菊花却没能了却心愿时,不由得也会心生一些感慨吧!当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之后,才可以不畏惧死亡,勇往直前,这也是成功的开始,不要为短暂的痛苦而绝望。
这时,他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地坛的生活,这个给他带来无穷欢乐与痛苦的地方,记起了童年的往事。这些事让他更加镇定,又想起了那个曾带走了他母亲与双腿的地方。现在,他的人早已不在地坛,但心却依然存在。命运夺走了他的青春,带给了他更丰富的人生。
不要轻易在生活中绝望!接着努力奋斗,也许也有更丰富的人生在等着你。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脚。”这是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感触极深。史铁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龄被病魔夺走了双脚行动的能力,每一个内心怀有梦想、冲动的人在变成一个残疾人时,内心都会崩溃而进入极端状态。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现灰暗的时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坛。他在这里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东西,比如“生与死”,像“活着的意义”。在这里,他回忆以前,回忆年轻时不曾去想的东西,如“母亲的辛苦”像“对母亲的视若无睹后的痛悔”。坐在地坛,进行思想的升华,进行对于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开启。
其中很长一段对于母亲的描写,在淡如水的言语中透露着对母亲的留恋。当我看到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这句话既是作者对母亲逝世潜意识里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对自己内心惭愧的一丝宽慰。
地坛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散步的场所,仅供娱乐,可对于史铁生来说这是一个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个可以倾述十五年的友人,这里给了史铁生重生的机会,给了他对于生命认知的升华。这里不仅是一座荒芜的古园,也同时是怀有史铁生浓厚情感的载体。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在胃癌晚期人是生不如死的。这种情况下,作者陆幼青却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坚强地走过了最后的100天。他说:“死神在每个人的最后时刻都安排了一段孤独的时光。我已经走上了那条灰色的长地毯,何惧之有?我倒是觉得,正在做的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我能记录的可能很有限,但至少,我在这么做,记录一些真实的事情。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绚丽的,我坚信这一点。犹豫过后,我对自己说:写吧。”书出版后,封面是一朵象征生命美好和渴望的金色向日葵。
弥留的人尚且如此,有何况那些无病无灾的人呢?我想,面对死亡时陆幼青的痛苦不会比那些作家少吧。
“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颠布散热烈朝晖之时。”
每一个生命,就是每一颗太阳。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的价值和光辉,就算暂时或长久地处于人生的低谷,也应当尽力地点燃希望,而不应该轻生。不管是作家,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人,都是如此吧。
所以千万不要把失落和痛苦长久地留在心里。那样你就像领了一个恶媳妇回家,什么时候有人需要离家出走,准是你而不是她。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我便没有白活一场;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因为如此,在一年的365天,无论微笑或痛苦,我都会快乐地活下去!人的生命就像一束光线,肯定会碰壁,肯定会有曲折。但只要不放弃前进的勇气,就一定能够到达心仪的彼岸!
也许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东西,比如爱情和信仰。为这些而死是值得的,但请不要因为自己而轻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案07-07
《我与地坛》教案[经典]10-21
《我与地坛》说课稿02-16
(优)《我与地坛》教案07-2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2-02
《我与地坛》说课稿[必备]02-16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05-22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3-22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3-02
[热]《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