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时间:2020-10-03 00:40: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兰修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题记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那时的我只会说:“爸爸,我要这个。爸爸,我要那个。”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哪里会问出:“爸爸,你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习的时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近油锅了。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们。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姆姆从来都不穿袜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爱,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而德兰姆姆呢。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她一生都在奉献。而她从来都不求回报。她从来都不想着要出名,从来都没有想要让自己变得富裕,甚至她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领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德兰姆姆,您怎么会不配领受呢?您有多伟大,您不知道吗?

  1997年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4

  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很久没有那么痛快、那么渴望的去读书了。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华姿的《在爱中行走》,心灵是那样的受到震撼。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这本书对我的语文教学更是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启迪。

  德兰修女,那样的微笑,承纳了整个世界的尊重。不,不仅仅是尊重,还有爱。那爱,来自于她对上帝的执著虔诚的热爱的敬佩,更来自于她是那样真真切切地爱着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穷人。她把印度的一个个穷人从废墟里捡回来,给满身生蛆地他们擦洗身子。但最重要的不仅仅如此,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很多有钱的企业家、慈善家都可以做到。她给了他们尊严,给了他们爱。给了他们上帝的温暖和关切。甚至,为了爱上帝,为了爱印度的穷人,她终身未婚。并且从18岁就开始坚定自己的理想。她也曾梦想做一个新娘,?曾梦想做一个母亲。但未了能更好的爱神也爱人,为了这些穷人能有更多的被爱的权利,她放弃了。也许,你要说,她的做法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嬷嬷来说,生命是个体的。每一个鲜活的声命都有被爱、被关心的权利。于是,她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实践着他对上帝的承诺。来自于她早年听到的上帝的声音:“我渴!”她了解上帝的心意,她知道上帝要她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呼召,嬷嬷的心就如刀割。上帝是爱这个世界的。他把极大的富足都给了这个世界,要让人类去享受这个世界。但是,不幸的是,人类没有好好利?这个权利。他们产生了贫富差异,让爱变成了冷漠,变成了妒忌,变成了纷争,更变成了撒旦的工具。有了这样的差异,就有了仇恨,有了这样的不公平,就有了人的贪婪,就有了战争。嬷嬷的一生,正是努力填补这一巨大的鸿沟。嬷嬷的践行,擦干了上帝的眼泪。因此,她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嬷嬷,她是和平的使者,是天使的化身。她衔着一片橄榄枝轻柔而来,不沾染任何尘土,悄然而去。她没有任何的私有财产。当她死亡的时候,所有的财产仅仅是身上的一套印度纱丽(最穷苦的人所穿),一套待洗,一套已经坏了。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别?送的)。嬷嬷尊重人,尊重他们的人格,更宽容他们的信仰。她是一个天主教徒,却为印度教的人从恒河取水作最后的仪式,也为佛教徒诵经。她就是要他们死的有尊严。她也会在人临终的时候,握着每一个人的手,听他们最后弱小的声音。嬷嬷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很多大的公司巨子都给她捐钱,她有四亿多美元,却全部用来捐献给印度的穷人。并且,想方设法的邦穷人要钱。她说,世界上有很富有的人,没有错。那是上帝的恩典,但错就错在他们把钱都据为己有。

  嬷嬷从不与人争辩,无论别人是多么的指责她,她都付之一笑,永远用微笑,用宽容去对待所有的人。在她那里,有忧伤,但没有仇恨;有恼怒,却没有怨言。她从不论断人,她让所有知道她的人都肃然起敬。她也会伤心流泪,但她

  知道,主耶稣就是爱到成伤,爱到为人类上十字架。她永远有神迹相随,在她为食物忧愁时,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但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如此善良、软弱的她们会遭到风言冷语,甚至印度人投掷的石块。但上帝总有办法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这在于神对嬷嬷的爱,嬷嬷对神的爱,以及嬷嬷对穷人执着的爱。她把穷人当作受难的基督。嬷嬷从来对任何人都没有怨言,只有默默地为他们祷告,嬷嬷也是天真的。她会和其他的修女一起开玩笑,有时她也开自己的玩笑。她还会和她们一起赛跑。看到她抱着孩子时的样子,真像一个母亲,但更像一个孩子。书的最后,写了一个喻道故事。有个人去天堂和地域,分别看到了一些人,拿着比他们手臂还长的勺子。但天堂的人很快乐,地域的人却很忧愁。因为天堂的人是拿着长长的勺子喂别人,地狱的人却总想着为自己。

  嬷嬷走了。嬷嬷被天父接回家了。但嬷嬷却给世界留下了光亮。在这个末世,她留下了一份馨香。亲爱的朋友,你也许爱你的家人、朋友,总是不停的给他们礼物,但却总是借口忙,没有时间倾听他们的倾诉。那么,请你们俯下身子,听他们说说话,给他们一次温暖的拥抱,一个简单的握手。记得耶稣上十字架的时候,玛丽亚等很多人,经上记着,站在那里,和他在一起。在一起,就是爱。让爱你的人时时刻刻感觉到,我在。

  也许,你也会给穷人施舍,但请下次施舍的时候,面带微笑,仿佛是借钱给一个你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尊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也许,生活之中存在着种种的不平,但我们依然要感谢。用感恩的心领受着上帝赐给我们的一切,并好好的珍惜。怀揣着那一份天真与单纯,像蓝天和鸽子一样洁白,像水晶一样澄澈透明,微笑着面对一切。绝对的虔诚,单纯的相信,对神,也对人。虔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其实,爱很小很小,小到一个微笑,小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但是,爱,却很大很大。爱是整本圣经的唯一的中心。尽心尽力尽性爱你的神,也爱人,爱人如己。我们总是说我们爱着,但是,有多少次,我们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爱人,自豪的说我爱着,却没有注意到别人心中的感受。我们总是说我们需要理解,却很少去站到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我们说我们祝福着,但漫天铺地的祝福中,有几个人是每次都发自内心的呼喊和祈祷?嬷嬷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嬷嬷让我觉得太惭愧,嬷嬷让我思考的太多太多。作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

  首先我申明我没有把这本书读完。比较大的一个理由是作者文笔太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参考资料大多为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读起来不顺。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人物传记应有的生动性,几乎是平铺直叙,很难使人通过文字对德兰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读”这点存疑。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而骄傲的事情。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这种执着不仅没有使她丢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执着使她抛开个人的`羁绊,释放自我,实现人生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风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归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众多人迷失于物质的今天,谈大善大美未免太过空泛。自我救赎是走近德兰,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学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过狂妄,太过自信,所以抛弃宗教,最终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6

  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更多的读书,虽然大部分是育儿书籍,借助书中的理念和知识,丰富我的育儿经验,同时我有一天猛然间意识到,读人物传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通过阅读伟大的人物传记,不仅自己可以受到教育,产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些人物传记永不过时,可以留给儿子乃至孙子,甚至可以传世。

  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是爱孩子的,也是爱周围的亲人的,但我无法做到像德兰修女一样,把自己献给所从事的事业,而且她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自己只有三件衣服,一生没有多余的财产,和穷人生活在一起,劳苦一生。她爱所有的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尤其是穷人,她和他们在一起,保持他们的尊严。最后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在讲话中她却说,她不配领这个奖,她是代表所有的穷人领受了。

  德兰修女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虽然中间有变故,但是母亲还是让她接受了高中教育,摆在她面前的是大好前程,但是18岁的时候,她却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印度当修女,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并没有彻底实现她的理想,当看到穷人悲惨的生活之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保持修女身份,出去帮助穷人,几经努力才终于被批准,在帮助穷人的过程中,她遭遇过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很多次因为饥饿和劳累而病倒,但却始终坚守她的信仰,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她也用爱温暖每个被帮助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家庭出身好的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由此她走向了建立修女会的道路,并将她的救助机构不断壮大,她创立的临终关怀院、儿童之家,曾经被社会所不容,却最终越来越壮大。()她的事业在扩充,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在坚守,不论是恪守生活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坚守,她都始终坚持着她的信仰,正如传记中的一段话,“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她一生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对世人的爱,在爱中行走,用爱的力量解决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德兰修女看起来只是个平凡的人,但却有着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源自她的博爱,她虽然一生在感受主对她的召唤,认为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主安排的,但能够有如此的信仰,并将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她配得起我们全世界人的尊重和爱戴。

  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会对别人献出自己的爱。我在书中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也会用这样的观点指引我的教育,让我的孩子心中充满爱。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7

  有一个人,她是上帝赐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爱”是什么,来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要去爱别人,同时也是被别人所爱的。她善良、仁慈,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微小的事情。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她就是德兰修女。

  爱

  从德兰修女身上,我领悟到了大爱。如今我们的身边不缺少面包,缺少的是真情、热情。和加尔各答的穷人相比,我们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失去了体会“爱”的能力。修女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街旁垂首独坐,修女本能的走过去,握住老人的手,长时间的保持沉默。老人抬起满脸泪水的脸,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么温暖的一双手。”爱,让被爱的人感觉到了被尊重。

  人活着,除了口粮外,更需要爱、仁慈、体恤。你在付出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让爱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家庭开始,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边的人,直至感觉不到痛苦。如果你甚至对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不在身边的人呢?在修女看来,祈祷付诸行动即是爱,乐于付诸行动即是服务,因此没有爱的服务是没有意义的。

  看完这本书后,恰巧班里看《最美孝心少年》这个电视节目,我和大家分享了我从中感受到的力量:天助自助者、让我们从身边的父母开始爱起、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家长会上我也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讨论,家长们也都被深深的感动了。

  评判

  修女从不评判别人。在她看来,评判别人就不是“爱”的表现。“你们不要论断别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你们怎样论断别人,上帝也要怎样“审判”你们,你们用什么样的量器来衡量别人,上帝也会用同样的量器来衡量你们。你为什么只看到弟兄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老师的我深深地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教导孩子要认真听老师的话。在孩子的心中,老师就像自己的父亲、母亲那样,对他们的影响是如此的重大,老师对他们的一个表扬,会让他们感觉到信心百倍,热情洋溢的坚持去做好长一段时间;相反,老师对他们的严厉批评,无疑是拉远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毕竟年少的学生会因为这儿、那儿而犯些错误。每个人生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尤其是孩子,对赞美和鼓励的渴望最大。因此,每当我和学生交流时,我都尽量保持冷静,尽可能的不说一些“过头的话”,能鼓励学生的尽量鼓励。特别是当学生犯了错以后,我总是先鼓励与表扬他们最近一些好的表现,给他们吃颗定心丸,然后再指出他们的错误。当与身边的亲朋好友交往与交流时,我同样心里只记着别人的恩惠与优点,而将别人的缺点与过错刻在沙滩上,而避免说一些无心的话语,像一根钉子一样钉进别人的心里,给别人造成伤害。在修女看来,这根钉子不管钉在谁的心里,伤痕都是永远存在的。

  操场上,看着学生们整齐的步伐,听着学生们响亮的口号,我的内心暖暖的。因为我知道,经过我三年的鼓励和培养,他们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一定会更加的热爱生活,更加的朝气蓬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时间的流水浇灌“祖国的未来”,我相信最终会开出艳丽的花朵。

  尊严

  任何人在修女眼前,都不会感到自己是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她认为,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重要的。无论是生病的,残缺的还是垂死的,都值得我们付出全部的爱。那又怎样去付出自己的爱呢?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个人微笑,你就多多少少给了这个人一些爱,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我想一位美国记者的经历最能道出我现在的心声:也许我能慷慨而友善的对待一个乞丐,或一个穷人,但我无法为那些垂死的患有各种肮脏可怕疾病的人清理溃烂的伤口,为他们洗澡。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心中的同情、怜悯和信心还很弱小,还不足以承担那样深重的苦难。我知道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我很渺小,我还需更努力。

  从“一”开始

  有人对修女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服侍的过来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对这一个人有意义,那对这个正在被救助的人来说,就是全部,要想改变更多的数目,总得从“一”开始。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是,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这让我想起了那个《捡海星的小男孩》,虽然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这份爱心最终会像“蝴蝶效应”那样得到巨大的相应与回报。

  作为一名老师虽说工作平凡,但是把每一件事都做的尽善尽美:一句话,一个学生,一节课,一节教案……这难道不是对从“一”开始这句话的切身实践吗?当面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对复习的内容太多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而困惑的时候,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起点;当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缺少关爱而顽皮废学的时候,我想对他们的关心更能打动他们……

  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大事。

  相信我会让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相信我会让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爱。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8

  爱要怎样?——那个为爱而活的修女德兰:她不曾像摩西那样叫红海分开,两边立起如垒,让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走过去。

  她不曾用食物喂饱五千人,叫许多人跟在她后头拥护她。她不曾搞过叫天地变色的社会革命,她不是个翻天覆地的伟人。在1985年,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的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她说她是“耶稣手里的一支铅笔”;她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之一;她是那个一生和穷人吃住在一起,为穷人奔波,为他们争取尊严的善修女,是那个全部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白色粗布衣服的穷修女;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她就像一位先知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提醒我们:上帝如何殷切的盼望着我们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爱。

  而我们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被人所爱的,这就像草要绿花要开一样。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困者和苦难者的怜悯。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一个那么好的好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她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她用她的一生,在基督爱的推动下,用她的信仰、意志和智慧,她的性格、力量和使命,成就了那个完全的、无条件的,直到成功的爱。她用一生来回应那个永恒的呼求和召唤——“我渴”。她把这个呼声深藏在心,然后走向加尔各答和全世界所有荒僻贫穷的角落,用一生的时光,热切的,在苦难者身上寻找耶稣。她认为,“我渴”——是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呼喊。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灵魂的需求,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和关怀。她用一生来遵行那个教导: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

  (太25:40)她一生以福音为准则过着虔敬的生活:祈祷、爱、宽恕、谦卑、不评断人、完全顺服。她一生遵从上帝的吩咐,她的一生是一个邀请,更是上帝放在人世的一个见证。她用一生来领受那个圣召:“成为上帝爱的传播者”“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

  读完德兰修女的一生,我真的感慨万千,看着那个慈祥而略显消瘦的老人,我的眼中不由得又泪花,她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你要爱,要爱神爱人。她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太多,但我能力有限,说不出来太多,也写不出来太深,暂时能领受的有如下几点:

  一、爱上帝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1:4)

  德兰曾经说,她爱基督,好像从前从来没有人爱过他那样爱他。德兰的一生都在为人服务,特别是穷人。她说,每一个人,无论衣衫破烂,形容多么悲惨,他们都是隐藏在痛苦面具下的上帝。为表示她对上帝的爱,她必须对每一个人都表示出亲切的关怀。祈祷就会相信;相信就会爱人;爱人就会服侍。只有透过服侍才能体现上帝的爱,爱是活的行动。很多人误解她们的本能是——作工,其实她们的本能是——基督的爱。凡是给人的,就是给他。她说她们的天职就是归附于他。是啊,爱上帝,是他的命令,是他的恩典,他是爱的源头,只有和这个源头接上关系,才能爱。爱上帝,就是爱他创造的一切,包括环境、社会、人类、一草一木,爱上帝,就是爱每一个生命,尊重并帮助每个生命过得更好。德兰修女用一生的时间在做这一件事情,就是爱上帝。

  二、爱从家庭开始——爱你身边的人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约15:12)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而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读后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7-8)是的,神就是爱,他先爱德兰,德兰才爱他的。让你的家成为爱之家,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是锻炼爱的能力的最好的地方,那个每天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需要你的爱,也许你一直忽视了他(她)的存在,也许你一直觉得他(她)不用你花时间、心思去爱,因为你很熟悉了,其实他(她)需要。就如德兰说的,连每天见面的那个人都不爱,何谈爱人呢?更何谈爱那看不见的主呢?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会更加健康的成长,每个人都会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爱,能遮盖很多的罪。

  三、爱你的仇敌——宽恕,收刀入鞘徒7:60又跪下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说了这话,就睡了。这是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被人用石头打的时候,向上帝的祷告。他被人打死,他不但没有恨他们,还是为他们祈祷上帝不要把罪归给他们。他被人迫害的时候没有咒骂,也没有想到报复,而是求主原谅他们的恶行。这就是宽恕。耶稣被钉十字架气绝之前,也成呼喊“父啊,赦免他们,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这个没有一点罪的无辜之人,被人钉在十字架上,受尽折磨和侮辱,他不但没有诅咒和反抗,也没有用自己的能力挣脱而报仇,这就是宽恕。或许,在中国人的文化里,“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很多人为仇恨而活一生,可是古人也教导我们“以德报怨,以善胜恶”啊。其实相比之下,两种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后果,真的如有人所说“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你的一生”。是选择光明,还是黑暗,全在一念之间,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每个人都希望被爱,都会付出爱,大部分的人只爱可爱之人,就是爱自己的自己也爱他,而很少有人爱不可爱之人,很少有人爱伤害自己的人,很少有人会真心去爱仇敌。耶稣的一生给了我们榜样,他爱每一个人,包括乞丐、妓女、出卖他的犹大等等,这些世人看来不可爱的人,主一样爱他们。耶稣用十二个平民、三年时间改变了全世界,他何德何能能做到?是爱,是上帝的爱,是那奉献、付出、不求回报、永远的爱。德兰修女一生学习耶稣的爱,她虽然没钱没势,没权没地位,但她有用不完的爱,爱的源头就是上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耶稣被捕的时候,彼得拔刀将兵丁砍了一刀,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耶稣深知,一把出鞘的刀,只能引出另一把或者更多把刀出鞘。争吵、殴斗、战争、暴力、权势和威力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解决不了这个世界的问题。只能制造出更多罪恶。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耶稣选择用和平对抗暴力,用美善对抗邪恶,用宽恕和爱对抗仇恨和伤害。最后,选择以丧失生命的方式来得到生命。这也是德兰修女一生不和人争执的原因,申冤在耶和华。只有收刀入鞘的爱能化解仇恨、恩怨,带来和平。

  四、爱穷人、爱弱者——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人皆如此——没有人过于贫穷,以致没有可给予的,也没有人过于富裕,以致没有可领受的。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能给予帮助,无论贫富、贵贱,概莫能外。是的,现代人很容易犯一种错,那就是以知识为骄傲。很多人看不起穷人,所谓穷人、弱者可以广义的认为是所有需要帮助的。德兰的母亲从小就把街上无家可归的穷人带回家,说是她的远房亲戚,她这样说其实是为了穷人的尊严。爱不是施舍,不是赞助。慈善不管怜悯,而在乎爱。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

  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杀人。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圣经告诉我们,一生的国效是从心发出来的,如果心死了,那还有什么国效可言?德兰用她的行动告诉每一个人:无论你看起来多么渺小、微贱,你都是她所等候的至宝。他创造天地万物——天空、大地,太阳、月亮,山川、河流,绿草、鲜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虽然全宇宙都是她的住处,他却选择住在你心里,虽他是无限与至大,却决然要与有限而微小的呢建立爱的牵连。因你是他的爱子,他喜悦你。这就是那个隐藏在宇宙万象背后的真理。每个人都是由价值的,爱不用刻意选择,人人都平等。用最合适的方式爱每一个,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特别的创造,都有权利得到天父的爱。生命是值得感恩的礼物,并不是紧握不放的财产。

  五、爱,没有界限——主前诸事平等何1:10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在那里必对他们说:‘你们是永生神的儿子。’德兰修女一生服务穷人,也包括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她从不曾去告诉他们要信耶稣,她只是像尊重耶稣一

  样尊重他们,像服侍耶稣一样服侍他们。她说:‘帮助一个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一个回教徒成为更好的回教徒,帮助一个基督徒成为更好的基督徒。不要去说教,而仅只是透过行动和奉献来表达信仰。’或许你不赞同她这样的观点,见仁见智吧。她是一个非常顺服的人,她把所有的一切完全交给上帝,从来不和任何人争执,也从来不评论任何人和事。她很少用口传讲福音,她用她一生的行动和奉献见证着上帝的爱,传着福音。她一生在爱中行走。她觉得,每个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什么信仰,什么国籍,什么皮肤,什么背景,他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同一双慈爱的手创造的。人种、民族、国家、语言和信仰,这些都不应该成为限制,只要有爱就能成为父子、兄弟、姊妹,就可以生活在一个屋檐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9

  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老人、孩子、穷人、残疾人……然而,这个世界中的很多有能力帮助这些人的人们却很漠然地任凭他们挣扎甚至死去,那些因为残疾被抛弃的婴儿,一天天地溃烂下去,身体变得不完整,恐怖极了,于是没有人敢去碰他们一下,甚至没有人愿意去看他们一下……

  然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把穷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时时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着想。

  1910年8月27日,在马其顿的首都科普里城,战争过后,和平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市,就是这时,艾格莉丝。龚沙。包雅舒(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姆姆)诞生了。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龚沙从小就充满了仁爱之心,一听说印度加尔各达那样的场景,就想要成为修女过去帮忙。

  18岁的龚沙真的成为了一名修女,而且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的修女,来到了加尔各达,她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捡那些被老鼠、苍蝇啃烂了的人,伤口中有蛆的人,充满慈爱、带着微笑为他们清洗伤口,用爱握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快乐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复,接着她们开始帮助穷人中的穷人-被遗弃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疯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爱心,德兰姆姆所拥有的这份爱心,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人开始效仿她,从开始的一人没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1997年德兰姆姆去世的时候,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六百多所会院,分布在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别来自111个国家,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的贵族小姐。

  德兰姆姆和修女、修士们一直都和穷人保持着平等,一直都穿着价值不足一美元的长袍和凉鞋,从不穿袜子,甚至就在德兰姆姆站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时,依然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衣。

  这个瘦小的德兰姆姆,却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一份庞大的温暖,她从没想过个人利益,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着4亿多美元的资产,而当她去世时,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三件旧衣服……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

  最近,我读了华资姊妹的《德兰嬷嬷传》。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一位崇拜德兰嬷嬷的印度商人为她写的五句话,这五句话高度阐释了德兰嬷嬷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用这五个点来分析德兰嬷嬷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德兰嬷嬷生在阿尔巴尼亚的马其顿,这里位于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美丽又多灾多难的环境中出生的德兰嬷嬷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会跟上帝说话,享受在他里面无比的大爱。

  二、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教堂守礼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因为祈祷是与上帝的连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神的大爱和这份信仰的真实。德兰嬷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进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敬虔的后代,只有体验到信仰的真实才能带来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体会真实的信仰的开端。而身教永远是一切教育的良好开端!

  三、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22: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22:38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22: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22:40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

  耶稣在世颁布的唯一一条命令也是最后一条命令就是爱,一个爱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一个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必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德兰嬷嬷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对上帝的爱中。在妈妈的影响下,小时候,德兰嬷嬷就积极帮助穷人。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她一生爱的总结:母亲的言行就这样影响着小龚莎,使她成为成为德兰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获缺的,爱是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一个不爱人的人怎么能是一个爱神的人呢?如何让后代成为爱神的人,关键是在于给后代培养一颗爱人的心。

  四、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是一定会产生美好的行为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证明她一生服务的成果:9月6日,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期,并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印度政府不仅派出了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灵枢,还派出了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我们要记住,没有一次嘉言美行不会产生影响。

  五、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过德兰嬷嬷的麻烦。尤其是当印度教徒们知道了主持的事后,他们的态度就改变了。他们不仅不再反对嬷嬷,还帮助修女们上街寻找病人,并且捐钱给德兰嬷嬷。有个印度教徒对姆姆说:“现在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了,你们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来,然后再把他们背到天堂里去。”书中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心服务他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总会变成我们的支持者,会给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兰心的秘密》读后感

2.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读后感

3.霍金传读后感

4.《富兰克林传》读后感

5.贝多芬传读后感

6.甘地传读后感

7.《霍金传》读后感

8.托尔斯泰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