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1
《弟子规》乃是古代圣贤的智慧,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着我们的成长,是教育我们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有好品行,他须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要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其次要约束自己,诚实可信,其中包括孝、悌、礼、谨、信等。它不仅仅只要求我们这些,它也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仅要认真学习,还要实践力行,且读书时,心眼口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才能真正的读好书,成为栋梁之才。
《弟子规》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几句话。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我们没有看到真实情形的时候,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们知道的并不够明了的时候,不要轻易传扬出去。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如果没有看到真实的情况,就不要下结论,不要乱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不仅仅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当我们没有知道事情的全部时,我们就不能轻易传扬出去。在平日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在某校里,教师在一楼召开会议,当老师正进行激烈的讨论时,一楼的学生听到,就传给二楼的学生:老师吵架了。二楼的学生又开始传上三楼:老师打架了……传到五楼时,就变成了老师打架进医院了。原本就没有这件事,是因为有的人没有知道事情的全部,就传出去,接着,以讹传讹,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要让别人做一件事情,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愿意做。假如连自己都不愿意做,你赶快打消这个念头,不要让别人做。《论语.颜渊》里说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连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别人又怎么会做呢?最近,校园里经常出现欺凌现象。学生们都忘了这句话,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弟子规读后感2
我爱书,更爱读书。因为书是阶梯,更上一层楼;书是面包,给人精神上的养料。读书如水,滋润你的心田;读书如火,点亮你的希望;读书如翅膀,帮助你遨游天宇。阅读优秀的书,可以助人圆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美的语言,我会记住它,并学会运用它。下面我就拿我读了《弟子规》以后的感受谈谈我的体会吧!《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这一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一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叫你做事的时候,应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亲的教诲,要恭敬的聆听;父母的责备,要顺从接受。奉侍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太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向父母亲问好。我回家之后要向父母亲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觉得自己以前是多么不懂事,不听话。父母教训我时,还时不时的顶嘴。父母叫我做事时,我总在那抱怨说:“为什么不叫哥哥做,偏偏叫我做,难道我就是你们的.奴婢?”学习了《弟子规》后,我懂得了每当父母亲唤时,恭恭敬敬的回答不能蛮横无理;父母亲教训时,应认真改正,不能强词夺理!可见,读书是一种增长知识的途径,也是一种提高修养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一定要把书读好!人们常说:“一日无书,百日荒芜。”也就是说,现在的我,一天没有书看,做什么事都枯燥无味。
书是精神食粮,这可不是我们吃的那个饭,而是我们精神上的支柱。书不能给你物质上的财富,但它却能给予你精神上的安慰。展示你自身最高尚的修养;读书是一把打开心灵深处的钥匙,打开你内心最丰富的情感。多读一些好书,可帮助我们在圆梦的路上走得更快!
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从幼儿园开始,我就能随口吟诵《弟子规》,背得琅琅上口。然而那时,我并不大明白里面所讲的含义。
上了小学后,学校让我们多诵读国学经典,了解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每天晨读都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国学经典。渐渐地,我便对《弟子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弟子规》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作。它是中国旧时的.启蒙课本,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它让我们不仅了解古文化知识,还能汲取先人的智慧。
读了《弟子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的含义是:在家中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回应,不能慢吞吞地回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的时候,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懒得去做。
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恭敬敬地将父母的话记在心里。当我们犯错的时候,父母责备时,我们应当顺从地听父母的教诲,并且承担自己所犯下的过失,不可以顶撞父母,再让他们伤心生气。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看中医,带回几包中药回家煎熬。药煎好后,妈妈盛了一碗药汤让我喝,我刚喝感觉有点烫,就说:“那么烫叫我喝!我不喝!”妈妈急忙去把药汤降温,我喝了一口太苦了,大闹不喝了。妈妈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不停顶撞,气在心头我就把药汤倒掉;妈妈两眼充满泪光,默默无言的走进房间伤心落泪!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父母含心茹苦把我养育,我尚末为他们分担,还让他们生气,真不该。此时,“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我心中回响,我急忙去厨房煎药。
学习《弟子规》,可以引导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常常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
弟子规读后感4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不错的,书确实能领导人类进步。在我的家里,映入眼帘的全都是书的身影,尤其是我的房间,简直是一个书的世界。从我小时候到现在,我已经读过了许许多多的书,有《史记》,有《论语》,有《后汉书》……但是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那本“国学经典”《弟子规》了!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他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这本书里不知含有多少人生哲理。其中,“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这两句令我深表惭愧。记得有一天放学后,我约了几位小伙伴一起去工商局痛痛快快的打了一场篮球,一直打到了晚上10点才回家,回到家之后,妈妈大声斥责我,而我不但不听从,反而破口大骂:“你以为你谁啊!瞎嚷嚷!”现在,我一想起这件事,就感到非常对不起妈妈,妈妈头上那一丝丝白发都是因为我造成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视频:一个没有钱上学的孩子,却被父母教育得那么井井有条,他和父母每天都去捡别人扔掉的菜,拿回家洗了洗,自己用刀切成片,放进锅里炒,炒好了,闻一闻,真香啊!自己试一试烫不烫才有条不紊地喂妈妈吃,妈妈吃饱以后自己才吃,弟子规中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他们家做到了!而我们呢,等爸爸妈妈做好饭菜之后,还要爸爸妈妈请我们吃。
这次语文期末考试的口语交际,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坐地铁,中途一位阿姨带着小宝宝上车,小男孩主动让了座,然后在妈妈休息时,用手为妈妈垫着头,还帮妈妈背包。这个小男孩真是一个孝道,懂得感恩的人,我真敬佩这小男孩,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尊敬老师,孝敬父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觉得《弟子规》对我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5
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虽然他们比不会很严厉地教训,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不好受的。
弟子规读后感6
《弟子规》这本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仔细阅读《弟子规》就会发现从中得到的东西会使我们受益一生。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读后感7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几点体会: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们应感恩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浓浓的师爱一直伴随左右。
要感恩国家,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8
《弟子规》中首先写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们友好相处。其次在所有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要小心谨慎,要信守承诺。以公正平等的心态对待任何人,并且亲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命令时,我们要马上行动,不能偷懒,父母悉心教导时应该恭敬地听从,父母责怪时,我们要顺从且虚心接受。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生病时,儿女应尽力照顾,如果病情加重,应日夜守在他们床边。如果父母去世了,要守丧三年,经常悼念着他们。自己的`住所也应变更,不饮酒吃肉,守丧时讲求礼节,祭拜时要真心诚意。虽然父母去世了,却也要当作他们仍在身边时一样恭敬地对待。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衣冠要整洁正统,纽扣必须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以免走路时被绊倒。回到家要把帽子、外套、鞋子放到规定的地方。不要造成脏乱,导致满地污秽。衣服贵在整洁,不一定要穿华贵的服饰而浪费钱财。穿着要考虑到自己的地位、身份,也要顾及家中的经济状况。对于日常饮食,不要挑三拣四,吃的食物要搭配得当、营养均衡,切勿暴饮暴食。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但凡说出的话,要讲信用为先,如果不能对自己讲过的话负责,就不要答应人家。至于欺骗,这是万万不能做的事。
《弟子规》中的这些教诫对于我们来说会是受用无穷的,古代才人智慧的结晶能够得以传承到现在实在是不容易。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修养着我们这一代,就如同《弟子规》对我的影响一样。所以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无穷动力。
弟子规读后感9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深有感受,特别是在入则孝那一部分,反思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还做得非常不够,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像这个最基本的我都没有做到,每次父母叫我做一些事时,我都懒在那里看电视不闻不问,而且有时候很不耐烦,可是每当自己让父母给自己做事时,父母都会做而且做的很好,我每次就算是做了,也是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于父母的教诲,我一直觉得那是啰嗦,所以我经常不喜欢听,而且动不动就发小脾气,对父母的责备我更是不屑一顾,而且经常喜欢埋怨父母,其实想想都是我的错,父母苦口婆心最终都为我好。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一点我更是没有做到,我连跟爸爸妈妈洗脚都没有洗过,他们病了,我感觉自己连句安慰话也说不出来,只记得自己病了,父母对我很呵护,更别说帮父母尝药了,而且从来没有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其实《弟子规》里面的很多我都没有做到,读完《弟子规》,知道了做人的规矩,处事与处世,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改掉不好的毛病,在父母叫我做事的时候,认真对待,
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要认真学习,不让父母伤心,那样父母就可以开心,不会责备我,即使犯了错误但是我依然要认真听父母的.教诲,因为父母终究是为我好。
出去玩时告诉父母自己去了哪里,回家时也慰问了父母,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我做到了,《弟子规》带我们学习了很多,那些刚步入学堂的孩子们可以从小开始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及做人的准则,从小培养各种好的习惯以及一颗善良的心,《弟子规》可以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敢的承认并改正。
其实刚开始我也不相信《弟子规》有这么大的威力,但是我亲眼见证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背后带给我们的都是感动和忠诚、信义等,我觉得应该把它做为人生的准则,规范我的行为,让我今后不再犯错。
做完那些最基本的要求之后,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将剩下的力量留去学文,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读后感10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妈批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弟子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教案07-30
《弟子规》教案08-09
弟子规教案10-19
《弟子规》教案10-17
《弟子规》的读后感09-27
弟子规读后感09-28
《弟子规》读后感01-29
《弟子规》读后感10-12
弟子规读后感【荐】09-24
【热门】弟子规读后感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