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时间:2020-07-22 16:00: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乌合之众》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1

  《乌合之众》是由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群体心理学奠基之作。书中讲述了群体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响,群体与个体的差别,群体与领袖的关系等;本书有很多例子讲述了群体心理学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因为他们具有太多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这是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识最重要的便是对于自我的认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观点、对于是非的判断,才会做到坚守。

  而在群体方面,一个积极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群体根本没有预先策划。他们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励,但是又经常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狂风卷起的树叶,朝着各个方向飞舞,接着又落在地上。”这样的一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群体的“可塑性”。他们并非都是负能量的集合,某种程度上而言,刚刚形成的群体就像是一张白纸,最后成为怎样的一张画取决于沾有色彩的画笔。一个积极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体向一个好的方面发展。暗示会在群体中形成一种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种文明的基础。群体会为了某一种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义,所以古往今来,在乱世之时会有各种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败的制度,去创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稳的时代,群体理应是一种稳定剂,是真善美的践行者。唯有群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了,社会才会愈发向上,一个国家名族才会稳定进步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2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人,说到法国是绕不过去革命的,全书的观察基点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后的过渡时代,群体的意志逐渐进入国家政治生活,慢慢成为统治阶层,这个背景也让群体心理学变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学定义中的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个体的消失,群体中个体的思想何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面迈进,这使群体具有无人可挡的巨大力量。由于受到更为强大的无意识因素影响,群体存在几种基本特征:一是冲动、易变和急躁,原因在于群体中个体缺少了对刺激反应的加工能力,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在群体的庇护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轻信,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也变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夸大和简单化;四是偏狭、装横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群体的道德水平无论是低下还是高尚,都十分极端。此外,群体没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但有丰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群体的基本特征让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个群体拥戴的领袖,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真正的神。因此,成为群体的领袖,首先要通过个人魅力或者社会地位、财富获取声望,用坚信的意志不断成功保住声望,再通过断言、重复、传染三类手段驱动群体。但这种驱动往往不会长久,因为群体观念虽然呈现了表面的多变性,但内核顽固,产生漫长,改变困难,领袖一旦与群体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驰,便不会持久。

  群体观念主要受到积蓄因素和即时因素的决定,前者是深层次因素。积蓄因素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种族是最强大的因素;即时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的无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书最后对犯罪群体、陪审团群体、选民群体、议会群体四个涵盖来自各种特点、职业、智力水平的个体的异质性群体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就文明进化的共同阶段进行了总结: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结成整体的唯一纽带,漫长的时间和一致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种族,种族获得某种理想般的基本观念,一种包含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文明围绕这个理想开始诞生,但当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坏,作为民族支持的理想开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开始动摇,人群最终变成了缺乏团结一致的个体,文明只徒有其表,国家开始发挥引人注目的影响,等到所有文明的积累消耗殆尽,乌合之众开始执行历史使命,革命开始,摧毁文明,终结信念。这是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因此,书中说,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以群体为支点,看社会和文明的历程,这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角度,但书中的观点毫无疑问和社会主义是不一致的。全书总结下来,虽然也承认群体或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但一个是毁灭一个是创造。这点值得商榷。另外,书中流露出的对女性心理和智力的歧视,让人无法苟同。

【《乌合之众》读后感】相关文章:

1.《乌合之众》读后感5篇

2.《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5篇)

3.《爱莲说》读后感

4.《哥伦布》读后感

5.《赢》读后感

6.《青鸟》读后感

7.朋友读后感

8.贝多芬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