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19:31: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说课稿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

  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具体设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统一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测量课桌的长,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2、组织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样?

  3、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认识尺,出示学生尺,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交流、讨论、发现、总结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了解到: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而揭示课题。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首先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到: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说明屏幕上的一厘米是放大的。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接着让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 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从尺上找出1厘米,不局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

  3、认识几厘米,在尺上找1厘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为什么?刻度0到刻度4呢?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交流中,总结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首先要结合对直观图的观察,讲清楚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平,然后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师安排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结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练习1,进一步形成技能。

  5、画一画,学会了正确地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的方法,组织学生尝试画出一条4厘米的线段,在操作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进一步矫正测量方法。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4、6。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活动测量自己,,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想想做做5,先估计,再测量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活动开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实际测量后要让学生将实际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断尺量小刀。利用一把断尺进行物体的测量,然给学生字测量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总结全课后,教师可设问: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说课稿 篇2

  《我的家乡风光好》。它选自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亮点,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爱国主义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爱祖国要从爱家乡开始。本课是让学生知道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方有着不同风光,通过了解、展示家乡美丽的风光从而增强学生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主题活动:1、说说家乡的山和水;2、我做家乡的小导游;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家乡的美景。再介绍美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这样安排符合学生年齡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心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展示家乡的风光,体会家乡的可爱。

  2.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喜欢家乡风光,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

  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家乡感情、体验不够,所在我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喜欢家乡风光,萌发对家乡的热爱并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来做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设计

  在本课的设计上,我紧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活中有趣的活动情境,捕捉鲜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体验中让学生体会家乡的可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五个环节进行:

  (一)欣赏美景 激发热情

  欣赏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宁夏六盘山、云南石林、甘肃嘉峪关、无锡蠡园这6幅祖国名山大川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生活 了解家乡

  1.我用谈话导入:由不同地方不同风光导入课题:《我的家乡风光好》。

  2.课件播放陕西的自然风光和旅游景区,让学生在音像动画中感受风光的美丽。引导学生观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谈欣赏家乡风光后的感受,“说说家乡的山和水”活动——把家乡自然风光美的迷人之处来说一说,或把自己亲自去过的景点或值得一游的景区介绍给游客,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

  3.(活动)是我们和儿童构建一座走向社会的桥梁。让学生参与到“我当家乡的小画家”活动中。

  我先引导学生去回想家乡的周围有哪些美丽的自然风景,然后拿出自己的彩笔去画一画家乡美丽的一角。学生通过动手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喜欢家乡风光,愿意去装扮家乡、美化家乡。

  (三)展示美景 宣传家乡

  让学生把自己调查收集的景点图片、资料或绘画作品贴在展板

  上,通过这样的活动宣传我们的家乡,让学生更加喜爱家乡的风光,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让更多的中外游客来了解、走近我们可爱的家乡,来我们的家乡观光、旅游、投资。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创设旅游团假期到我家乡旅游的情景。“我做家乡的小导游,把自己收集的家乡的景点、材料、图片或绘画作品整理一下,为游人安排好三日游的行程。并小组合作按照教材第10页的导游情景图来编好导游词,小组汇报,然后推选出三位导游上台演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提高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表现对家乡未来的憧憬,升华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提升认识 建设家乡

  教师举例在旅游过程中有些人乱涂、乱画、乱摘,不注意保护环境的事例,让学生评价这种行为美不美。然后启发学生做一个文明游客。然后启发学生愿意从实际行动中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的学习,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结束语:家乡的美丽风光让我们自豪,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骄傲。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布置作业 赞美家乡

  让学生用独特的方式:讲故事、编童谣、创编诗歌、写一段话

  等不同形式来赞美我们可爱的家乡。

  四、说教学方法

  1.媒体激情,情感共鸣——多媒体课件音像并茂,操作性强,很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非常适合于进行情感熏陶。

  2.课前调查,合作探究——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是模糊的,为了让学生理性的、全方位的了解家乡,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调查的内容,收集资料,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空间得到拓展,“家乡”这个词在他们脑海已经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鲜活生动的。同学们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也体现了对学习的自主性。

  3.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让学生“用眼看家乡”、“用心体会家乡”通过课堂参与交流汇报,让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家乡是如此的美好,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家乡的一员是多么幸福!

  4.在课后作业中,用不同的形式,真情赞美家乡——畅谈交流后在评价中升华对家乡的感情。

  五、说课堂生成的亮点

  1.说说家乡的的山和水,做家乡的小画家,家乡美景展和我做家乡小导游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家乡的风光美,从而激起热爱家乡的兴趣。

  2.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用切身的体会感悟家乡。是学生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能突出我们家乡的风光特点,自然风光好,名胜古迹多。又根据这两个特点来组织这节课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萌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的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

  学生对圆并不陌生,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课将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周围环境中与圆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有趣的数学空间,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机会,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快乐。为此,在本节课中我以“言语训练、动手操作”为主要方法,整合生活中的情景积极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感知圆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除困惑,逐步形成数学概念,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三、说教学设计

  (一) 亮开双眼,巧看多彩汽车

  开课伊始我创设“动物汽车设计大赛”“瞧这是大象、老鼠、猴子各自设计的汽车,你喜欢谁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车轮是圆的小猴设计的车,因为开起来又快又稳。有的却说:“喜欢老鼠设计的车,因为车轮是正方形的,看上去很酷,跑起来特颠簸很刺激。”学生各选其好。此时有学生会提出:“圆形的车轮为什么跑起来又快又稳呢?这样的问题充满人文色彩,激发了学生对圆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为后继教学埋下了伏笔。此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周围哪些物品的面是圆形的,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然后直接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寻“圆”的奥秘。

  (二) 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动手做一做,用一个瓶盖或圆柱体在纸上描出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反复几次。然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通过动手折叠、观察、比较等活动后产生思考,各抒己见。同学们有的说:“圆是轴对称图形,这些折痕都是圆的对称轴。”有的发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还有的发现:“圆的所有对称轴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及时评价学生的结论,并对这些善于动脑的孩子给以肯定,有同学会提出“相交的点、和圆内的一些线段叫什么呢?”我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关圆的知识都在课本第4页,仔细阅读,并从中找到你想知道的问题和答案,也许你还会了解到一些你没想到的知识甚至是你不明白的地方。”

  (课件出: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并圈点书中你认为重要的、关键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在用心读课本自学后,学生自信地当起小老师,讲解自己悟懂的知识:理解了圆心、直径、半径的含义及字母的表示。掌握了有关圆的基本知识,实现了以读带想,以读促思,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然后我提出让学生在折过的纸片上画出直径、半径、圆心。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老师画多少条直径和半径呢?”我顺势提问:“那一个圆会有多少条直径和半径呢?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带着收获新知的愉悦,顺利进入“再次动手操作,印证新知”的环节。

  学生为了验证各自的想法,有的先在纸片折过的基础上继续折下去,有的在纸片上用铅笔继续画下去,验证了半径、直径无数条的特征。然后再通过用尺子量、对折比、旋转等方法,把圆心、直径、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分了个是非清楚。最后得出“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的结论。(d=2r或r=d/2)。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讨论:“圆形和以前所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有边有角,而圆既没有棱又没有角,最后总结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这样学生在轻松操作的过程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同时明白了圆形车轮为什么跑起来又快又稳的道理。

  在教学本环节时,学生以动手操作——静思默观——自学新知——操作印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为主线,教师以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及时评价------恰当鼓励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的现象,放手让学生大胆操作,自主探索,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使圆的魅力浸润学生心间,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不竭动力。

  (三)、齐心协力,一起做

  本环节练习我围绕“找、量、比、画"的顺序设计练习。

  第一层 “找” 基本练习

  找出下面各圆的半径或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同学们一个个睁大双眼,像细心的小管家,在热闹、有序的过程中找出半径和直径。同时学生还认识到在找半径和直径时要注意的问题,明晰了定义。

  第二层 “量、比” 巩固练习

  分别量出下面圆内几条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马上动手利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解决问题后的愉悦,同时又感受到直径在圆中的奥秘。

  第三层 “画、量” 综合练习

  按要求画出半径或直径,用字母表示并测量。本项练习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看似简单的一道题,却能以教师的智慧激活学生灵动细心的操作。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同学们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水果的名称)有的同学会猜出是“草莓(草没)”那我们再来猜一猜羊吃草的最大范围能吃出一个什么图形?孩子们在充满神奇、有趣的猜谜中感受到了圆在生活中的存在。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最后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自然中的圆”和“人文中的圆”毕达哥拉斯:曾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圆的魅力。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新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读书思考,讨论探究;动手操作,印证新知;分层精炼,巩固新知”带领学生去读、去研、去探究圆的奥妙;去体验、去实践、去感受数学的魅力。长养了师生互尊,生生互爱,共享学习的人文灵气。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图层与拼贴技巧》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课内容,它是在Fireworks图形处理软件中操作完成的,本节课是在学习图像获取、加工和简单制作网站标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节内容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使用图层和选取工具来制作合成大头帖和大头贴模板,这节内容既能复习掌握前面的打开、导入文件的方法,又能掌握利用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学生今后学习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调整图层的顺序方法;

  (2)能利用大头贴模板和拼贴的图像制作成合成大头贴;

  (3)能把普通的图像制作成不同的大头贴模板;

  (4)能利用“属性”面板中的“边缘”设置为“羽化”,然后拼贴出自然柔和的照片;

  (5)会保存“PNG”格式的文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打开文件和导入文件及调整图层顺序体验合成大头贴的拼贴过程;

  (2)通过选取工具和图层的使用,让学生掌握拼贴大头贴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制作合成大头贴和大头模板,体验学习电脑应用软件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应用软件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家庭相片进行拼贴成大头贴,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图层顺序的调整;

  (2)选取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3)“羽化”效果的制作。

  依据:只要把选取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了,结合“羽化”效果就可以制作出较自然柔和的大头贴,从而掌握拼贴技巧。

  2、难点:

  选取工具的使用。

  依据: 因为要拼贴出效果较好的大头贴就必须熟悉选取工具的使用,而选取工具的灵活使用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环境

  1、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2、软件准备:多媒体网络控制软件、PowerPoint和Fireworks软件。

  。(六)教具准备:

  相片、名信片各一张。

  二、说教法

  本校的八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喜欢模仿操作,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本人在本节课中用我的家庭相片做为拼贴素材为例子,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来操作练习,

  而且还提供视频教学录像给学困生,让全体学生都尽可能达到预设目标,所以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有探究法、讲解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

  三、说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性思维较强,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认识比较直观,而理性思维相对较弱,理解事物本质并不深刻。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掌握用Fireworks进行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在情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挑战自我,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

  预估

  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

  有一个温馨的家庭,母亲和女儿长期分居两地,母亲有个愿望想和女儿合影,但距离太远,我们能帮帮她吗?

  课件展示要合成的大头贴。

  注意观察、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成

  大头贴

  教师课件出示制作合成大头贴的过程:操作步骤:单击“文件” 单击“打开”从文件夹“模板”中选择一模板 单击“打开” 再单击文件” 单击“导入”选择要拼贴的照片 单击“导入” 调整照片的大小和位置 调整图层的顺序(如果与多张相片拼贴重复导入照片操作)

  通过“另存为”把文件保存为“PNG”格式。

  探究活动:利用素材中的一张模板和一张或多张照片制作合成大头贴,然后以自己名字命名保存在电脑桌面。(教师点评)

  学生按课本操作方法或按教师出示的自己尝试探索。(如果学生探索不出来,可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教学录像进行模仿操作)

  操作练习,完成简单的合成大头贴。

  抽一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讲解演示操作步骤转播给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巩固制作合成大头贴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制作大头贴模板

  同学们,我们已经懂得简单的拼贴成合成大头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模板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在合成的“大头贴”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模板其实就是包含有透明区域的图像,因此,只要删除图像中一些区域,使其透明,就可以把普通的图像制作成“大头贴”模板。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工具去实现这效果呢?(可出示相片和名信片进行讲解)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选取工具来实现,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操作方法尝试进行简单的操作。

  教师演示羽化前后的效果对比,然后教师提示性演示操作,介绍“选取框”、“套索”和“魔术棒”工具的使用以及“羽化”效果的设置。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制作出大头贴模板。

  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学生尝试操作。学生观察模板的边缘是否柔和。

  学生静听。观察“羽化”后效果。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上机实践。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逐渐学会阅读课本独立完成操作的习惯。

  视觉感受“羽化”后效果。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选取工具的使用及体验“羽化”后效果。

  环节

  估用

  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发挥想象制作特色合成大头贴

  创意设计活动:有一个家庭,丈夫和妻子女儿分居三地,他们未拍过全家福相片,现请同学们帮忙:选择或制作一大张头贴模板把他们的单人照片制作成一张大头贴的全家福,然后把作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姓名+全家福)保存在电脑桌面。

  展示学生的作品,由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阐述作品所包含的技能,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新发现的操作技能。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作品的亮点和艺术性。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完成作品

  学生参与评价。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感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拓展

  利用选取工具选定区域后拖动选取图像过程中,如果同时按下“Shift”、“Alt”或“Ctrl”进行操作会有什么样的意想不到效果呢?

  学生思考与观察,时间充足时可自己尝试。

  为学生留下了学习发展的空间。

  课堂

  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尝试回答

  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

  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

  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

  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

  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

  40千克,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三、巩固发展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四、全课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2题、3题。

  六、课后记事: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

  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8.5-0.1

  4X =8.4

  X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说课稿 篇6

  ——口语交际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祖国、爱家乡”。经了解,学生对家乡喀什的风景、物产、及变化都有印象,但是表达都很粗浅。而学生在学完了两篇课文之后,对文中描写物产、风光的句子记忆深刻,并对其中的好句好段能够熟读成诵了。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语言和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介绍家乡,试图把话说完整。

  (二)、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恰当评价别人的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通过交际活动,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了四大环节: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了解家乡。(课前准备)

  要夸家乡,不仅要对家乡有感性的认识,还要对家乡有更多深层的了解。我在上这一节前,布置了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名胜、风景、特产等方面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照片。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参观游览、可以调查访问。使学生积累对家乡更多的感性知识。

  师:展示图片,并板书

  1、了解家乡的美丽景色。

  2、了解家乡的特色产品。

  3、了解家乡的变化变迁。

  [评议: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新课标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而着重提出的。教育的本身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信息的传输、接受、处理等过程。教师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搜集到的材料,也为口语交际提供素材,使之有话可说。]

  二、感知家乡。

  1、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音乐,并出示歌词,学生欣赏。

  2、教师提问:谁愿意来说一说,这首歌是怎样夸家乡的?

  生:美丽的新疆、赞美新疆

  3、教师讲述:是啊!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呀!热爱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可大家热爱的家乡却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家乡,了解家乡的风光、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物产。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吧!

  [评议:音乐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呈现方式之一,这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内容上也切入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介绍家乡。

  (一)交流资料,介绍家乡

  1、学生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师:说说你找到的是家乡的哪一方面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你找到了以前和现在的照片,进行比较,真了不起。还有没有小朋友,和他一样也带了一些家乡的照片?

  生:(纷纷举起了自己带来的照片。)

  师:嗯,不错。从你们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家乡的变化。你们说是吗?……

  生:我到家乡的在库尔勒,那里有孔雀河,香梨。

  生:家乡的山上长满了果树,我觉得很漂亮。

  师:你们介绍了家乡美丽的风光。还有让你觉得美丽的地方吗?

  (学生踊跃的发言)

  小组,互相交流,深化同一主题材料的认识。

  [评议: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体现了现代社会信息共享的原则。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会听、能听。交流信息的查找途径、方法,体现了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生活处处是语文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家乡吗?为什么?

  生:因为,家乡有美丽的风景……

  生:因为,家乡田里有西瓜。

  师:我们还可以说家乡的变化。

  生:家乡的房子都是新盖的……

  教师板书: 风光 物产 变化

  [评议:在一手资料的交流后,提出这一话题的讨论,可谓顺水推舟。之后,对讲的内容系统化,使低年的口语教学零而不乱,细而不散。也体现说话训练的层次性。]

  四、赞美家乡。

  1、畅想家乡的未来。

  师:家乡风光美无比,家乡的物产多有多,家乡的变化真是大!小朋友们,谁不爱家乡呢?小朋友们,再过10年、20年、30年,家乡又会变得怎样呢?

  生:家乡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生:家乡的人们会与来越有钱!(生笑)

  生:家乡的房子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精选】说课稿集合6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集合九篇

2.【精选】说课稿集合8篇

3.【精选】说课稿集合八篇

4.【精选】说课稿集合5篇

5.精选说课稿集合10篇

6.【精选】说课稿集合五篇

7.【精选】说课稿集合4篇

8.【精选】说课稿集合9篇

9.精选说课稿集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