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17:00: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编六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汇编六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再用气球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②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8)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师板书课题)

  2.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讨论:

  ①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

  ②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讲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皮筋被拉长,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然后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量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适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时,会看到皮筋的长度变短。)

  (5)讲解:我们通过皮筋的长短变化,可以看出钩码受到了一种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钩码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它说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它又说明什么?

  (6)猜想结论。

  (7)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具体的数据变化说明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总结概括: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师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成果共享,在争论之中启发灵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学以致用

  1、谈话:水的浮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看课文中的插图。

  3、观察、讨论:

  (1)图中是什么物体?

  (2)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教师小结: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各种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和货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海上采油的钻井台,浮在水上的航标灯等,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

  四.总结交流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巩固练习:

  ①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

  ②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而在岸上却托不起来?

  3.谈话激趣:

  科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科学一定能为我们所利用,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

  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

  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则浮在水面上?

  这里,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虽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解答出来,但它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凝思,需要创造性地完成的任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性评价。

  说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中已经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泡沫感知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所花时间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在教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提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结论。

  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实验探究引导策略,不仅帮助学生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学习之后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难以理解“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兼顾个别差生。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于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五节课。本单元主要学习用PowerPoint20xx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在前面的几次课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在PowerPoint中输入文本,插入图片、音视频等基础操作。本节课是原有基础的一次提高课。动画效果设置是PowerPoint软件应用的一个亮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告别迷恋动画片的时代,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节课能够让他们联想到动画片中的画面,所以讲课的时候通过动画画面引入到课堂上来,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添加进入、强调的动画效果;

  (2)能够根据对象的动画需要,对添加的动画效果进行参数的重新设置,达到较好的演示效果;

  (3)能够根据需要,制作有路径的动画效果和调整动画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体自学、小组合作(同伴互助)、教师的点拨引导等学习方式,掌握演示文稿中对象的动画效果设置,以达到较好的演示效果。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生综合运用动画效果创作作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对自己及他人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演示文稿中添加、设置动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需要设置合适的动画效果;确定合适的动画方案。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并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形式。本课教学是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设置,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四个环节,并借助一幅龟兔赛跑作品的制作过程设计了三个基本任务,让学生围绕着三个基本任务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分组合作、互助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法: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渴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和伙伴合作等方式,自我探索,顺利的掌握新知,完成任务。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PowerPoint动画演示《惊变》。1.通过创设情境,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渴望与学习兴趣 2.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为了使演示时更生动有趣,更有吸引力可以加入动画效果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任务一:布置探索学习任务,让学生寻找有关动画命令。

  打开PowerPoint,寻找动画命令,在教师的引导和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一,让找得快的学生口头介绍动画命令。通过任务一让学生了解动画命令的位置,为后面上课奠定基础。

  任务二:学习添加设置动画效果

  A、添加动画效果(5分钟)

  1、看教师演示的《龟兔赛跑》中的第一张幻灯片,提问乌龟和兔子出现了什么变化?引出添加进入和强调的动画效果,并解释这两种效果的区别。

  2、教师操作演示给乌龟添加进入和强调的动画效果,和学生一起归纳操作的要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动画效果的魅力。

  3、让学生完成基本任务中的第一个任务(在第一张幻灯片中分别给乌龟和兔子添加进入和强调的动画效果(设置合理) )

  B、设置动画效果(7分钟)

  1、在大部分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时,教师让学生点击“幻灯片放映”按钮,会发现这些动画都需要自己单击才能实现,同时在大屏幕上演示教师所做的幻灯片,则是自动播放的。引导出如何实现动画的自动播放设置。

  2、学生通过书本探索解决,或小组讨论,教师归纳(之前和之后的区别),并提问如果想要强调的效果时间更长,那又如何操作?

  3、通过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动画效果的设置,其中主要的是自动播放和时间上的设置。(利用动画窗格和排列中的窗格)

  4、学生完成第二个任务:给第一张幻灯片中的乌龟和兔子进入和强调效果设置合适的自动播放以及播放时间。

  任务三:制作特殊的动画效果

  1、看教师演示的《龟兔赛跑》中的第二张幻灯片,可以看到乌龟从左边走到了右边慢慢超过了睡着的兔子,那么这种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引出添加动作路径的操作。(8分钟)

  2、学生完成第三个任务:给第二张幻灯片中的乌龟添加一个动作路径。

  3、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和学生共同归纳操作步骤。

  【综合练习、提高拓展】

  1、提高任务:(打开所给的“蝶恋花.ppt”“鱼儿游.ppt”“星空.ppt”中的一个)

  a、设计自己的动画方案

  b、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动画方案创作合适的动画效果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发现动画顺序等问题进行讲解)

  【归纳小结 课后思考】

  观看欣赏学生自己设计作品,评议作品。

  对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制作作品的水平。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小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强调本课学习内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敬礼) 我是03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7-9年级 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人体与运动

  针对本课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即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情 说学法 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才分析:本节课是体育理论课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枯燥。根据新课标要求我通过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

  (2) 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使人体运动的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重难点的设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体是如何运动的。难点是:让学生知道关节、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二学情与教法

  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较差,并且又特别活泼好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在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其中交叉运用分组讨论法、引导提示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的同时,相互沟通交流,讨论探究。在结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意识。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入部分3分钟: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篮球运动员普遍拥有的高大雄健的体魄;模特和体操运动员的体形之后。向大家提出问题:你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形吗?毫无疑问,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美的身体形态。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我们的身体。(继续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人体与运动30分钟

  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首先我向学生简单讲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其中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接下来我向学生展示大大的全身骨骼和全身肌肉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找到自己相应的骨骼和肌肉。接着继续引导设疑:我们看到骨与骨是一部分与一部分连接起来的,那么连接骨与骨之间部位的叫是什么?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关节及关节的类型,教师首先讲解关节类型及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那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又是微动关节呢?

  接着是突破难点的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总结。

  我在这里主要通过运用多媒体贯穿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得到巩固。通过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由动而乐,在乐中学。虽然学生一时回答的不准确,不过,学生不断的在“动”中学习,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在快乐中喜欢这门课。

  六、课外作业:踢足球时 打篮球时、跑步时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原则一种进行分析。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分析简单的体育技能动作。

  七、预计课的效果

  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动中学,学中动”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八、 板书设计:

  1、运动系统的组成:

  (1) 骨骼:

  (2) 肌肉:

  (3) 关节:

  2、骨骼: 出示全身骨骼图片。

  3、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4、关节:关节的类型:

  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

  *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学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长大了》。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分析、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 们长大了》这一课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个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个主题。教材设计的意图是展现自己入学以来所发生变化的回顾,包括身高、学 习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变化,旨在引导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现并展示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培养学生感激生命的情感,让学生从回顾自己 的成长历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可贵,同时学会感激父母及给过自己帮助的人。

  《我们长大了》这一主题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先让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变化;二是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会了知识,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三是让孩子们了解懂事更是长大的表现。

  2、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单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理解家长和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劳。

  (3)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教学难点:理解家长和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劳。

  二、说教法学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根据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学习经 历,学会了很多,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教学时,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新颖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主动性。并且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我以教材为依据,灵活的在现实生活中搜寻更多的学习资源,来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成长 的证据,让学生在自主展示、小组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的乐趣,看到自己和同学的进步与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三、学生分析:

  这一课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这时候的学生正处在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渡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一定变化。作为现代家庭的孩子并不缺乏父母长辈的关爱,缺乏的是“小皇帝”、“小公主”们对自己在家庭中角色意识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认识。他们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给予的快乐。故而我在教学活动时用情感去唤醒学生,用知识去启迪学生,用技能去武装学生,进而让学生明白长大不仅是身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懂事了、理解他人、关爱自己周围的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儿时回顾,唤醒童年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童年的精彩瞬间,为新课的导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这就为学生的交流构建了一个平台,接下来展示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他们对两年来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二)、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为了将学生过去两年的点滴进步更加有序地展示出来,我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从身体素质的变化到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变化,感受自己的成长,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活动一、我变大了

  让学生说说在这两年中,从哪里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感受自己身体素质的变化。还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展示自己小时侯的照片、衣服等方式,亲身体验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受到自己真的长大了。

  活动二、我进步了

  长大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身体上的长大,更多的是指知识的增多,生活技能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有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乐 事、趣事,已感受了成长的乐趣。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照片、奖状等伴随着趣事、乐事把学生带回快乐的时光,再次感受成长的乐趣,而且增进学 生之间的亲切感。教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交流自己小时侯的趣事,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尽情交流,分享成长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让学生 感悟到长大的深刻含义,提升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中的作品,如:写的最好的钢楷,画的最满意的画,唱一首动听的歌,跳一段优 美的舞,展示自己获得的奖励等等。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自己真 的进步了。

  活动三、我懂事了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把学校的生活拓展到了家庭生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夸一夸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叙述,随时帮助学生发现 自己在生活自理和关心他人方面的进步。同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再通过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使学生明白要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总之,活动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每一个活动都给了学生充分展示与体验的时间,并以板书贯穿其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成长的喜悦,并学会感恩,从而加深了对生活的热爱,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以上,我从四方面对《我们长大了》一课进行了简单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稿汇编六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编4篇

2.说课稿汇编八篇

3.说课稿汇编10篇

4.说课稿汇编9篇

5.说课稿汇编五篇

6.说课稿汇编九篇

7.说课稿汇编5篇

8.说课稿汇编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