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时间:2021-01-14 12:59: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外来客》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1

  无边无际的宇宙太空,深藏着无数的奥秘。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无数的科学家对浩瀚宇宙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他们猜测在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上,也有同地球类似的气候条件,相信在其他的星球上肯定有生命的存在。随着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人对航空航天事业关注的热情也与日俱增,科学家们正在以各种方式向其他的星球传送着信息,期待外星人能与我们取得联系!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在知觉、感受和想法上同成年人相比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在思索和表达时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愿意,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出符合自我个性的作品。孩子们幻想出的形象有可能是荒诞可笑的,有可能是离奇古古怪的,还有可能是不符合常理的。《天外来客》一课旨在培养学生奇异的想像力,它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体现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的相互融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本课就美术基础造型而言,难度并不高,但怎样引导学生体现出作业中的新、奇、怪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若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正确的创作方法,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带领学生欣赏有新奇构思和创新意义的作品,启发他们大胆地想像、创造,鼓励他们自由地组合和安装,尝试各种新鲜体验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2

  《天外来客——陨石》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的科普诗歌。在课文中,作者向学生们讲述了许多关于陨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它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手法将陨石为什么是星星,以及陨石的特点融于文学之中,让我们慢慢体会石头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进而培养我们的观察、表达能力。

  下面谈谈我教后的几点儿感受:

  (一)广泛收集资料,师生共享,拓展知识面

  对于科普类的诗歌教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事物现象,掌握生字词,能朗读课文即可。因为时间短暂,要求学生提前收集相关资料,教师收集的资料需要及时整理,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教师展示学生与自己收集的资料,达到资料共享,拓展学生知识面。

  (二)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让学生兴趣浓浓

  明朗的夜晚,繁星满天。我们抬头仰望夜空,有时可以

  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夜空,很快消失在天边一些较大的流星在地球大气层内还没有完全燃烧就会落到地上,科学家称之为陨石,这样,我们很自然地就明白了陨石曾经是星星。

  (三)围绕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轻松学习 。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讲述的知识,从而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难点是了解星星变成石头的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充分的读带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是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倘若学生理解不到位,则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每次讨论后,学生的认识都有提升。再加上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很踊跃,所以汇报的语言比较丰富,常常让老师很吃惊。

  教学最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平时爱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所以记忆力差的个别学生放声朗读的时候少,要背诵此首诗歌就比较困难,今后也要加大放声朗读的力度,争取要背诵的课文教学后都能当堂背诵,切实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陨石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陨石的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他是一块沉睡的物体,还没有被生命唤醒”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1请同学谈谈你认识的石头。

  2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在书中找答案)

  三、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指名检查读文。

  五、初读课文以后,你对陨石有哪些了解。(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

  六、理解“他是一块沉睡-----”这句话的含义。

  七、为什么说陨石是信使。什么是信使?陨石会带来什么信息?

  八、看着陨石图片,你想对陨石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类似于科普文学的小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学生们讲述了许多关于陨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直接告诉读者的,它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手法将知识融于文学之中,因此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这些小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没有一节一节推进室学习,我让学生们抓住重点词句,谈理解,谈收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全面,因此,我抢同学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引导学生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有了这样的体会,再加上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知道朗读就能一气呵成。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4

  《天外来客——陨石》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引导学生与陨石、与自然、与宇宙进行了一次对话。文章用生动、有趣富裕想象力的语言,在介绍有关陨石的科普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对陨石来历、经历的无限遐想。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本想结合第四单元“金钥匙”的学习,让学生大略看一遍课文后提出自己想查找的内容。可是我想到我们这里的学生都是山区的。要想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困难,因为我们学校图书室这些科普知识的书极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更加不现实。而我在备课进行资料准备时,我发现在网上有许多陨石、流星雨的精美图片以及与陨石有关的资料。

  比如:什么是陨石、怎样鉴别陨石、陨石的起源、从陨石坑中能推测出什么、全球十大著名陨石坑……我看着这些丰富的资料时突发奇想,决定带学生先到多媒体教室去了解与陨石有关的资料,然后再上课。当学生看到陨石、流星雨的精美图片发出赞叹声时,当那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认真阅读陨石资料时,我知道后面课文内容的教学一定会很精彩。

  果然不出所料,教学课文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当我提问“你们从课文中读懂什么了?”孩子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简单的一句诗句也能让孩子们有独特的感受。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堂上是空前高涨,有些平时不是特别爱发言的孩子也跃跃欲试了。因为在课前让孩子们阅读了“从陨石坑中能推测出什么”的资料,当我让孩子们想象陨石的来历和他们以前的经历时,他们想象的智慧火花也在这一刻被点燃。

  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意识到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师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当需要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资料时,我们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无法查找的资料,只有从这样课前准备才能真正落实。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5

  《天外来客——陨石》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引导学生与陨石、与自然、与宇宙进行了一次对话,用生动有趣富于想象力的语言,在介绍有关陨石的'科普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对陨石来历、经历的无限遐想。

  于是,我在第二课时设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小诗,读出韵味,并背诵;2.了解陨石的知识;3. 仿写句子。其中“了解陨石的知识”和“仿写句子”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三项活动,1.读文,思考你从文中了解了哪些关于陨石的知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指导朗读。2.熟读并背诵诗歌。3. 出示句子,读并仿照句子提问,最后写下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有很多不足。

  首先,在第一个活动中对朗读的指导很不到位。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什么,却没有指导他如何去读,是凸显重点词语、放低音量还是柔化语气等,我都没有指明方法,也没有请其他孩子点拨评价,错失了教学良机。如果用示范的方法,由词到句,或小组竞读的方式,应该更易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增强读书的效果。

  其次,背诵时没能结合板书,通过梳理内容帮助孩子记忆,成了干巴巴地死背书,背死书。且背诵的呈现形式太单一了。这里可以将巩固练习的内容调整过来,先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读出理解,再背诵就顺理成章了。

  第三个活动“在观察中想象并提问”引导不透彻,孩子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怎么表述出来?每一步都应该落实,而不是急于表述,导致想象不合理甚至与观察脱节。对学生思考及交流的过程关注度还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同时,这一难点在突破时设计太高了,应该更有练习的层次性,由简入难逐步上升,学生提问会更精彩。

  最后,板书不够科学、美观。本来设计时题目靠左,中间用大括号从上到下依次罗列陨石的名字、来历、经历和性格,再用大括号归纳它的奇妙,写在右边。但由于我紧张导致疏忽,一开始将题目写得靠右了,所以只能在下面延伸板书。在结束时,应该结合板书再梳理一下学文的收获,这样的课才完整。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我的成长。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6

  《天外来客——陨石》是一篇科普类型的儿童诗,用儿童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陨石落地的过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在第一课时,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本课生字也较为简单,因此一课时还需要解决诗中关于陨石的信息,即“默读课文,你知道了陨石的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把陨石由空中落地的过程通过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利于学生了解这一科学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的背诵和记忆。

  在带着体会读课文的时候,把握几处细节,即“熄灭的灯、沉睡的物体、沉默着……”要从朗读中去体会陨石和星星之间的过渡与变化。另外,课后思考题有关押韵的内容我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在一课时初读课文时,部分学生的后鼻音发音不是非常标准,我就顺势请学生勾画出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并且请他们标出生字的读音。学生们发现了这些音节都有韵母“ing”和“eng”,这时我又板书了《静夜思》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以及他们的读音,学生发现几乎都是以“ing” 结尾。这时我告诉学生这样的形式就叫做“押韵”,这样的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并且也期待读到他们的作品。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7

  《陨石》是一篇科普类型的儿童诗,用儿童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陨石落地的过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在讲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孩子们感知诗歌押韵的特点。为什么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因为押韵。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孩子们了解后完成课后第二题就简单多了。

  本课生字也较为简单,因此上课时解决了诗中关于陨石的信息,即“默读课文,你知道了陨石的哪些信息?”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板书,把陨石由空中落地的过程通过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利于孩子们了解这一科学过程,也有利于背诵和记忆。

  美中不足的的是没有关于陨石的图片或实物,孩子们不能直观感受,这一点希望家长帮帮忙,搜集图片资料让孩子们看一看。谢谢配合!另外强调一下,本课要求背诵默写,请监督到位!

  篇三:天外来客教学反思

  《陨石》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全文以现代诗的形式,用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陨石的一些知识,并于结尾表述了作者的愿望——想知道它的过去。以此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好奇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拿到教材,首先粗粗浏览全文,我的第一感觉是:朴实!全文以及其简练的语言浅显地述说了陨石的知识,表述了及其质朴的愿望,没有华美的语言,更没有可供挖掘品味的词句,通篇似乎只是对陨石知识的泛呈,对于一向喜欢咬文嚼字的我来说,实在缺乏足够的吸引。

  如何备好这样一堂课?

  一、备课前的思考与准备

  大家都知道,小语姓“小”,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而千万不能将这样一堂科学味儿较浓的课,上成科普课。但是作为本节课需掌握的重点,陨石的知识又不可能泛泛而谈,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陨石时就失去最佳的激发好奇之情、培养探求欲望的时机。因此,如何将知识的严谨、情感的触发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巧妙结合,上出一堂有特色的好课,便成了我此课的落脚点。

  对于陨石知识一窍不通的我,并没有急着备课,而是先上网寻找了大量有关陨石的知识,进行恶补,做到心中有陨石,对陨石的物质组成、形成原因、科学价值、以及陨石的危害及世界各地的重要陨石等等都作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重新拿起文本进行阅读。此时再读,与初次浏览有了明显不同的感受,一节节读来,陨石如流动的画面一一从脑海闪现,竟有了历历在目的亲近感。

  所以来新庄之前,我就请教研室的领导打电话通知,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课前搜集一些陨石的有关资料,一方面是看看孩子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和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为此课打下伏笔,希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二、关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这个例子落实语文训练的任务才是我们教学的使命。于是我决定抓住课题中天外来客的“客”字,让学生走近客人,亲近客人,了解客人,进而激发学生对客人更多的好奇之情、探索之愿。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决定将陨石的“物质组成”、“陨石的旅程”和“作者的愿望”这三个方面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努力通过多种手段加以落实。从而使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三、关于本课语言训练的着力点

  对于这样常识性的课文要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确让我颇费心思。为了落实语文教学中朗读、想象、说话的多角度训练,我将课文的三、四、五三个小节的教学内容作为本课教学训练的切入点。首先,借助问题的引入:陨石“告诉”我们哪些事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而让学生懂得本文围绕陨石讲了它的物质组成、它特殊的旅程以及作者的愿望。

  关于陨石的物质组成,这是解决学生知识点的一个问题。基于课前已经让学生搜集资料,我先让学生自行解决。当面对学生的疑惑,我坦承:关于这样的知识也是我曾经有过的疑惑。不过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这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既是资源共享,其实也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暗示,那就是:资料收集的重要性:知与不知有时就仅仅在于我们是否主动去获取。当然,知识的解决是为了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情感内蕴,在让学生朗读“它沉默着那么安静,是不是回忆着来时的旅程?”这一句时,我不仅让学生感受这份沉默,这份安静,更多地让他们去感受语言的话外音,陨石并不安静,也并不沉默,而是用它特有的语言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它们曾经拥有的精彩与丰富的历程。

  在理解“陨石的旅程”这部分内容时,我巧妙地将文字与图片进行了有机对接。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将课文的内容与图片进行匹配,从而使学生借助直观的画面理解深奥的文字内容。

  图文相结合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知识层面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落实朗读感悟的目标。因此,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采用选择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旅程,并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这其实就是落实朗读训练的过程。面对繁星满天的夜空,学生似乎回到了那个蚊虫纷飞的夏夜,仰望星空,注目点点繁星,学生进入了无比神奇的境界,那种神往之情自然就蕴含在学生的朗读之中了。其次,目睹那瞬间即逝的流星,带给学生的又是一份惊喜,此时抓住一个“耀眼”,学生品出的是流星的瞬息变化,流星的神秘行踪。对于理解“落在地球的怀抱,像一盏熄灭的灯。”让学生更多地感悟陨石来到了地球成为我们的客人,我们应以主人的姿态欢迎它的到来,让它在地球的怀抱睡得香甜一些,因此,学生的朗读是那样的温柔而亲切。在这份恬静中让学生感悟陨石需要我们人类的呵护与关爱,需要我们人类去开发与研究。

  除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练习说话,其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关于本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觉得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本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发掘的空间。因此,在广泛收集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源整合。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在学生对“陨石”的物质组成不理解的情况下,我大胆地呈现相关图片资料并加以介绍,让学生有效接受有意义的知识。除了运用图片资料外我还选取了短小精妙的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张开想象的翅膀,耳闻故事、目睹精彩图片,大脑积极思考,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

  五、关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于教师的角色转换这是新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是在教学中让我思考的问题。本篇课文用诗歌的形式来承载很强的科学知识,()因此巧妙地处理讲读与感悟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艺术。讲,多之一份,则变成满堂灌;悟,少之层次,则变成隔靴搔痒,缺少语文之情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在学生不懂处讲,在学生疑惑处点拨,在学生疑问处给以点化,充分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

  新课堂教学强调要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但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并没有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更多地将时间安排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上。指名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齐读、教师的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交织使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对话文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更多地产出新的疑问。本课的教学结束不仅让学生带着微笑走出教室,更多地是让学生的小脑袋装满新的疑问走出教室。学生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我想此时学生们从小探求宇宙奥秘的科学精神的种子已在心田滋生,广泛阅读科学书籍的欲望已在内心扩张,这就是学生大语文学习观的基本确立,也是我本课教学的归宿所在。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8

  《天外来客》一课,用诗歌的形式给孩子讲了陨石的知识,激发他们探求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我则要借助这一课对学生进行来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教了之后,一些想法不禁涌入了我的脑海。

  1、信息技术应用了什么,合适吗?

在课文的教学中,所谓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本课,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陨石,并将电子图片拿到学校来,每人建立一个文件夹放在电脑桌面上。这个过程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会上网、搜寻资料、下载照片、打包到电脑桌面上等。接着在生字检测环节,我设计了给出拼音,让孩子讲对应的汉子粘贴到拼音下面的环节。比较简单,而且也检测了学生拼音和孩子的掌握情况。在精读课文阶段,我将课文原文出现在课件上,让学生在其上用白板画笔进行画句子。在其中,三个组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这一任务完成,在画句子的过程中,孩子也逐步理解了课后一题的要求。

  对于这三处的白板应用,其实让我最满意的乃是画句子这一个环节。我没有想到一个组不能完成任务,在三个组的参与下,扩大了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所以取得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融合的满意效果。至于其他两项,生字一项,总觉得不能体现写的方面的要求和训练。而查资料所搜集的照片却因为课堂时间的紧迫而没有来得及展示,感到非常遗憾。

  2、语文学科的任务完成了吗?为什么?

  下了课堂我才感觉到,这节课因为要照顾的方面太多,所以有些任务是没有完成的。如课文的背诵,课题一题的复述与总结。我在想,我到底是哪个地方用的时间多,哪些环节可以删掉呢?课后一题的答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句子说一说,然后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补充,不用到讲台上来书写。我原本是让孩子们来写课文和资料上所有的有关陨石的知识,结果孩子却单纯地写成了资料上的,这样就偏离了本文的重点。也许是我没有说清,或者是讲清楚,当然这样的说法,即便是大人往往都能立刻明白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前不久我们举行一次周会课,提前让各年级一位老师备课。这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十大道德人物事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结果等教学设计和课件上交上来后,发现大多跑题,都成了宣讲十大道德人物事迹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几乎很少。从这里可看出我们的成人有时候都不能准确把握,更何况学生呢。所以这个错误不能怨学生,只能怪我没有能力将我所说的让学生明白。

  如果这一个主要环节,再稍做修改,我相信课堂会显得从容一些,教学任务完成也会顺利些。

  3、读书充分吗?到位了吗?

  下了这节课后,一位听课教师给我指出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说这么美的诗歌,诵读和朗读有些缺乏了。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面对诵读总显得苍白无力,不会指导,读的效果不好。看看在我的周围,很多同事他们的课堂上书声琅琅,常常读得我心潮澎湃。所以让孩子会读、读好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课文,如果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说明孩子没有学懂。反之,即便是老师不讲,只要孩子能把课文读好,也说明人家学得好。

  反思读得不好,主要是我放在诵读上的时间少了,而拓展延伸的东西太多了,课本都没有学好,如何能学好其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上我一定要在读上下工夫,从而将这个语文方面的真工夫做足。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9

  《天外来客——陨石》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的科普诗歌。在课文中,作者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手法向学生们讲述了许多关于陨石的知识,将陨石为什么是星星,以及陨石的特点融于诗歌之中,让我们慢慢体会石头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进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伊始作为导入,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片段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现在请大家先小组交流,等会儿我们派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学生自由说)

  生:我知道陨石本来是在宇宙中的。

  生:我了解到陨石在落到地球之前是天上的星星。

  生:陨石就是我们说的流星……

  2、请同学展示自己收藏的石头,并讲讲你喜欢它的原因或它奇特的地方等。

  (学生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石头介绍)

  3、师展示陨石图片

  师: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大家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对于科普类的诗歌教学,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事物现象,掌握生字词,能朗读课文即可。因为时间短暂,要求学生提前收集相关资料,教师收集的资料需要及时整理,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教师展示学生与自己收集的资料,达到资料共享,拓展学生知识面。

  诗歌重在朗读。通过激情引入,让学生兴趣浓浓后,指导朗读才更得心应手。【片段二】

  师:明朗的夜晚,繁星满天。我们抬头仰望夜空,有时可以看见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夜空,很快消失在天边一些较大的流星在地球大气层内,还没有完全燃烧就会落到地上,科学家称之为陨石,这样,我们很自然地就明白了陨石曾经是星星。让我们带着对陨石的认识仪器朗读诗歌。(初读诗歌,只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讲述的知识,从而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难点是了解星星变成石头的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充分的读带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片段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在这首儿歌中,陨石“告诉”我们哪些事情?

  1.陨石的物质组成

  师:文中指的哪些物质?

  师:有谁知道由铁和镍组成的是什么陨石?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出示三类陨石图片,并介绍)难怪文中说:它无声地告诉我们,星星是由——物质组成。

  2.陨石的旅程

  (1)作者的好奇

  师:“无声”在课文中有个近义词,找到了吗?尽管陨石无声地沉默着,那样安静,但它的奇妙依然让我们对它产生了很多的好奇,文中的作者也不例外,谁给大家读读?(指导读)

  师:作者满是好奇!是不是回忆着来时的旅程?陨石有过怎样的旅程?去过哪些地方?

  (2)陨石的旅程

  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小节告诉了我们?

  师:这三小节告诉我们,陨石在哪儿?现在到了?最后来到?(板书:宇宙、大气、地球)

  师:从宇宙到大气层,再到地球,这样的旅程一定非常有趣,让我们齐读体会。

  师:谁能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说说陨石的这段经历?

  师:说说看,你对哪段旅程最感兴趣?为什么?

  小结:在宇宙中,它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在大气层中,它是一颗美丽的流星;来到地球它又成了一块沉睡的石头,(边小结边板书)难怪文中说(引读一、二小结):说它是石头——,说它是星星——。它的确是——,也的确是——。

  师:来,闭上眼睛,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跟随着我们的陨石客人来一次神奇的天外之旅吧。(范读三、四、五自然段)

  师:睁开眼睛,把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美读表现出来。

  四、放飞理想,拓展延伸

  1.想像:假如你是一块陨石,你从遥远的天际来到人间,你想向大家说什么?

  2.面对天外来客—陨石,你想对它说什么?

  3.查找最新发现的陨石资料,试着查一查它过去的行踪。

  课堂上,我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倘若学生理解不到位,则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每次讨论后,学生的认识都有提升。再加上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很踊跃,所以汇报的语言比较丰富,常常让老师很吃惊。在这样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就循序渐进了。

  教学最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平时爱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所以记忆力差的个别学生放声朗读的时候少,要背诵此首诗歌就比较困难,今后也要加大放声朗读的力度,争取要背诵的课文教学后都能当堂背诵,切实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

【《天外来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体育教学反思

2.《匆匆》教学反思

3.孔乙己教学反思

4.《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5.《约分》教学反思

6.教师教学反思

7.清晨教学反思

8.《统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