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0-09-17 11:11:0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1

  30年后重读《桃花源记》,真想学学南阳刘子骥也付诸行动前去找寻,寻见以后也希望入住源内。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院内不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更惬意的是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世外绝景,不问世事,忘却人间疾苦。试问这凡尘之中有谁人不慕恋此所,实为逍遥人士向往的美地。

  如今又细读此文,发现一处似乎是不合常规地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为:男女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顿感费解?秦乱至晋之间有多少年的历史,其中服饰竟毫无变化,实在难以让人相信。

  略查一下历史,秦至晋约有600多年,自己遐想:大概桃花源中有一洞,有专门的购物者可以自由出入购物来回分发于人,以至男女穿戴并不过时,因为毕竟此地虽为隐居,但也是生活之所,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制造不了的东西,比方说盐、醋或者一些特殊的工具等等,总也会想着从外面购进来吧?当然,这是我自己推理的解释,实在牵强!

  带着疑问我从电脑上查找原因,原来早有人发现其中的蹊跷。第一种是讲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解释两方面,一是古代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种地的农民从秦朝到晋太原中期服饰上竟然一点也没有变化,变的只是上层阶级,其中有古诗证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二是此处"外人”是指当年秦时人的服饰,并不是魏晋时期的服饰,此处也有证明是王维的巜桃渊行》有诗句,“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二个是说文中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解释也有两种: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第一次变化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第二次变化是胡服被大量的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二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作品,难免有不符合逻辑之处。

  古有温故而知新,今日温故而解惑,重读《桃花源记》颇有收获,喜不自禁,与你分享。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2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梦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梦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欢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梦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进取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梦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诺言,因为这不可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仅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欢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3

  再读《桃花源记》,感觉其实就是陶公的一个理想王国,那里老幼和谐,衣食丰足。没有战争,永世和平。这种王国其实是不存在的,古往今来,谁不愿处在这王国里。此文道出了多少隐士之心声。堪称“绝唱”。遂做此笔记以记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文学家,死后后人尊称“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为此诗的序)等。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376~公元396)。

  为业:为,作为。为业:以……为生。

  缘:沿着。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的意思。

  忽逢:逢,遇到。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江河的两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草:指花花草草。

  鲜美:鲜艳美丽。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副词,很,非常。

  便:副词,于是,就。

  穷:本意是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的缩写,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丢下。

  初:开始,起初。

  才:副词,仅仅,刚刚。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屋舍:房屋。

  旷: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悉:都。

  外人:桃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副词,竟,竟然。

  大惊:很,非常。

  具:通“俱”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不足: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处处志之:志:动词,作标记处处都做了记号。。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 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以捕鱼为职业武陵人。一天他划船顺着溪水走,忘记了走了多远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的距离,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感到很惊异。再往前走,打算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看到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招待渔人。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是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再没出去过,于是就和外人隔绝了。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这些人都被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而感到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说来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题解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文章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景像。尽管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似幻似真,展示了一幅 “乌托邦”图景。

  文章段落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文章开头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起因,时间,地点和人物。一句“忘路之远近”这就给读者弄了个悬念,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个“忽”又创造了一个转折点,接着再用大量的词汇展现了一幅桃花美景。把人的好奇心推到了高潮,所以顺理成章就有了“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这段道出了渔人“复前行”的所见。“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个“仿佛”再加上“若”给人无穷想象,究竟前面到底是什么?于是就接下来“便舍船,从口入”。一句“豁然开朗”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杰作就道出了理想桃园的美丽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用白描的手段给我们展现一个美好富足的新气象。在加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和景的完美的结合。这就是作者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多么的天然自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段描写了渔人在这“世外桃源”的所闻。见到渔人,用一句“乃大惊”大惊之后来个“便要还家”这也突出了桃源之人,不是野蛮落后的名族,是一个文明,注重礼仪的名族。“设酒杀鸡作食”就体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富裕充足了才有这么尚礼好客。这注重礼节的风尚,也不是一家,而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通过交谈,得出了为什么这些人回来到这里,从渔人口中得出了外界的情况。真实战争才让他们来到这世外之地。这也就是陶公所追求的。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理想的社会。

  此段末尾,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把大家拉回了现实,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段写出了,渔人违背了诺言,留了哥心眼,做了手脚。给外人(太守)所了这件事。这本来是一件不诚信的事。也就顺理成章的得出一个“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完美结局。这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陶老先生又来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结尾。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上文渔人是个俗人,违背诺一那样结局,在加上像刘子骥这样的高尚人士也去寻不到,最后没有人去探访了。这也把这桃源写得出神入化,神秘感十足了。

  读后感: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写的一篇序。虚拟了一个和平恬静,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千百年来,《桃花源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渔人无意中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故事情节完整,构思奇巧,引人入胜。语言朴素简炼,形象生动。真不愧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是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把渔人的背景交代得十分肯定,世人感觉似乎真有其事。一下子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的心现实世界一步步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反之,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或是用梦境道出作者的心声。这样,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作者用两大段描绘了渔人在桃源里的所见所闻。给人咱县里一幅理想的画卷。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这让人们过得富足美满,这样也就顺理写出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绝非野蛮落后的名族。这本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最后却来个“不足为外人道也”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渔人返寻所志,竟迷不得路。这又使读者心中再起波澜,末尾用南阳刘子骥规往却未果来结束,使读者意犹未尽,使后人对此产生了无限畅想。这就是此文的魅力所在。

  有些人认为作品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说作者虽发现并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却没有也不可能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只能描绘出如此的“绝境”来作为寄托;最后以“不复得路”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含糊。试想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后人们感概颇深,有多少仁人志士不也是为这桃源般的社会而努力奋斗吗。这是这篇文章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谁不爱和平社会?我们不也是为了一个和平的大家园而不懈努力吗?桃源梦,不仅仅是当年陶公的理想追求,在今天,也是我们大家的理想所在。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4

  远远的,凌驾于粼粼水波之上,极目望去,那一大片绯红似乎是天上的一段彩云,落到了滇池的水边。幽幽的一脉花香直直泌入了心肺,使人不禁走近一点去玩弄那些缀满枝头的春桃,有的含露乍开,有的春深似海。只是几缕风儿轻轻从顶上吹过,整片林子又是急了起来,那些开得正盛的枝头桃花忽地飘了旋旋转了两圈,静静地,妖冶地躺着,这一刹那间好似搅天风雪,一刹那间又似风花雪月。究竟是风在挑逗桃花,还是桃花在挑逗风呢?

  琐琐碎碎的,重重叠叠的,高山雾林隔绝着,这里是云深不知处,这里是花非花雾非雾,几滴天层上的白露落得得悠悠然。透过了狭窄的两峡,洗炼成一根根密密细细的雨针,打弯了如茵的绿草,打落了几朵桃花。

  萋萋芳草上,那摇曳着的绦丝般的碧竹翠叶,那挂在薄叶间点点红紫的硕硕桑果,饱满,从远处踏着阡陌小路走来,冥冥之中把身上积习多年的厌烦和倦念一并带去了,只留下传说中的萧萧金石之声。行人皆怡然自乐,一条条清秀的溪纵横,穿插在了这些散发着泥土淳厚的、香甜的田地之间黑瓦白墙、雨敲石砖。

  这里的人喜好酿酒,这酒也仅仅是用门前门后那溪中的水舀来的,放了若久若久,也自带淡淡的桃花味,是清香的,也同源外的桃花,是妖冶的。不知可有人曾谓此“余音绕梁”,三升三起又三落。可真能称上醉桃花或一笑倚春风。

  渺渺之处传来了一声嘹亮的鸡鸣,近处俨然的屋舍下冒出了高昂的犬吠。可曾,有树下倚在竹节小凉椅的摇头老人,啧啧地道:“吵躁之物,皆是些鸡鸣狗吠;吵躁之物,皆是些畜兽家禽也……”可叫的,还是犬,鸣的,还是鸡。山深树高处,蝉儿乐此不彼,在桃花源的上方,延绵起伏,带来了微微躁意和凉意。这,应就是被大片桃林所困的夏吧。

  只不过是稍作停留,顿时又天花飞雪,新桃旧桃慵懒,在空中飘荡着,聚散离合……缓缓走过的大片大片勾人的桃花华盖,又活生生从梦里揪了出来,也不知何时,才能熙熙攘攘,才能真正怕被遗忘。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读书笔记8篇

2.《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

3.桃花源记读后感

4.《桃花源记》读后感

5.初中桃花源记读后感

6.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7.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精选5篇)

8.《穷人》读书笔记